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 【作 者】黄立中主编
- 【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
- 【页 数】 305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9.12
- 【ISBN号】978-7-5132-5888-3
- 【价 格】90.00
- 【分 类】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高等学校-教材
- 【参考文献】 黄立中主编.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12.
图书目录: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内容提要:
恶性肿瘤是一种复杂难治性疾病,其难治性和高致死性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并有损于社会经济发展。但至今本科用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教材却很少,而且更新出版慢,知识观点老化明显。为进一步提高中西医结合本科肿瘤学教学质量,特编写本书。全书包括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肿瘤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诊疗技术,介绍中西医结合的成果和思路方法。各论部分介绍常见恶性肿瘤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中西医结合治疗(含治疗基本原则和优势、西医和中医具体治疗方法方案)、中西医治疗进展及展望、康复及调护。在系统全面介绍肿瘤学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突出介绍中西医结合诊治特点、方法及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肿瘤病临床思维和诊治能力。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猪论1
总论
第一章绪论DAD
0088888年年中中e80808ggge卡卡卡卡800008年卡卡卡卡卡00”0年0年分
PPT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慢性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恶性肿瘤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持续增长态势。2013年WHO报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近5年升高
11%,2012年新增恶性肿瘤1410万例,其中57%在不发达国家。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3.36/10万(男性295.78/10万,女性245.41/10万),死亡率为164.73/10万(男性198.63/10万,女性131.58/10万)。20世纪70年代,我国每年死于恶性肿瘤者约为70万人,21世纪初已达150万人。肿瘤防治任务艰巨。
第一节肿瘤认识的历史
一、西医对肿瘤认识的历史
在公元前1660年的古埃及莎草纸文中已经有了关于体表肿瘤的记载。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描述了发生于胃和子宫的恶性肿瘤,称之为“cancer’”(癌症),其意为“蟹”,将癌向周围组织浸润的形象比喻为蟹的横行。距今2000年前的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将肿瘤分为遵循自然规律的、超出自然规律的和违反自然规律的肿瘤,后者即现代肿瘤学概念中的各种良恶性肿瘤。但是,对肿瘤本质的认识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直到1775年,英国内科医生波特(Percival Pott)发现,长期清扫烟囱的男孩容易发生阴囊癌,从而提出肿瘤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19世纪后半叶,德国学者报告,从事苯胺染料工业生产的工人容易发生膀胱癌。1918年,日本的Yamigiwa和Ichikawa用煤焦油在兔耳上长期涂抹,诱发皮肤癌成功,证实了化学物质致癌。其后,对烟草成分与肺癌、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化学致癌性。
19世纪细胞学说得以确立,人们分离出一些常见于人体和动物的致病菌,于是医学界一度热衷于探索感染致癌学说。但直到1908年才取得突破性进展,丹麦病理学
2?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家Ellermann和Bang发现,一种鸡的白血病能够通过无细胞的滤液由病鸡传给健康鸡。两年后,美国病理学家Rous证明,一种鸡的肉瘤也可以经由无细胞的滤液移植。之后,借助电子显微镜技术证明这个病原就是Ros肉瘤病毒,从而确立了病毒致癌学说。1964年,Epstein和Bar证明了EB病毒是引起Burkitt淋巴瘤的病原体,从而确立了病毒与人体肿瘤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关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人乳头
状瘤病毒与宫颈癌、T细胞白血病病毒与成年人T细胞白血病关系的确定,为病毒致癌
学说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1910年前后,Marie和Clunet报告,应用大剂量X射线长期照射诱发了大鼠肿瘤;1928年,Findlay等用紫外线照射小鼠,成功地诱发了皮肤癌和皮肤乳头状瘤;之后各种放射性同位素的致癌作用也得到确认。20世纪40年代,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在其后的幸存者中各种癌症、白血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都充分论证了物理致癌学说。
另外,1953年,美国Watson和英国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为分子肿
瘤学奠定了基础。科学家们之后证实了致癌物主要作用于DNA。1969年,美国科学
家Huebner等提出了癌基因假说,至今已分离了100多种癌基因。1971年,美国的
Kundson提出了肿瘤发生的二次打击学说。1986年,人类第一个抑癌基因Rb被成功克隆出来,迄今已有30余种抑癌基因被克隆或被鉴定出来。基因突变致癌学说确立。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各种高通量检测技术迅速发展,为阐明肿瘤发病机制、肿瘤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都提供了极为有意义的手段。人类对肿瘤的认识也从过去的单一因素致癌,发展到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突变的综合致癌理论。但总的认识水平仍然很低。
在肿瘤诊断方面,细胞和组织病理学诊断仍然是肿瘤诊断的基础,但肿瘤标志物、影像、内窥镜、放射性核素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肿瘤诊断。
随着基础研究和新技术研究的不断进展,在保留手术、放疗、化疗治疗肿瘤的同时,逐步增加了免疫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联合新技术治疗等,临床疗效得到明显提高。但疗效仍远不尽人意。
二、中医对肿瘤认识的历史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观察到了肿瘤,35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瘤”病的记载。2000多年前的《周礼·医师章》更记载有“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肿疡即包括了现代的肿瘤病,至今日本、韩国的汉字中仍在使用肿疡(肿瘤)。而癌字的出现最早见于宋代(1170年)《卫济宝书》中,与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中描述乳癌的岩字相通。用“癌”字来翻译“cancer’”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统指各种恶性肿瘤。
中医文献对肿瘤有大量记载和论述。2000多年前的《素问》就记载了噎膈(食管癌)的发病因素和主要症状,“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灵枢》记载肠
第一章绪论今3
蕈(结肠癌)是由于“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而成。汉代华佗的《中藏经》认为,肿瘤的发病不仅是营卫之气壅塞所致,更主要的是由于脏腑“蓄毒”所生。宋代《圣济总录》记有“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在临床方面,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肿瘤有较详细的症状描述,《难经》对属于腹部实体肿瘤的“积”与非实体肿瘤的“聚”进行了鉴别,《千金要方》等记载了多种治疗肿瘤的方药。宋至清代医家更是代有发挥,特别是许多治疗思想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如李东垣“养正积自消”的顾护正气以消肿瘤;朱丹溪“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力主祛痰以治肿瘤。历代医家有许多方药传承至今而为临床常用,如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西黄丸、小金丹、阳和汤。民国时期,受到西医学冲击和社会动荡及政府的压抑,中医学科发展缓慢,中西医汇通渐起,中医肿瘤学术成就不彰,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肿瘤证治理论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学术空前繁荣,学科发展迅速,特别是随着疾病谱的明显改变,中医肿瘤科渐渐兴起,中医肿瘤学发展迅速,郁仁存、周岱翰等编著的《中医肿瘤学》成为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肿瘤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意义
目前尚没有一门学科能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尤其是恶性肿瘤这一难治性复杂性疾病。临床发现的癌症绝大部分已经属于中晚期,对此不论西医、中医都还没有理想的根治方法。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特有的医学学科,也是我国综合治疗肿瘤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治疗模式。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明显提高疗效,并能促进肿瘤基础理论研究和新药研发。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中医药与西医手术联合可减轻手术副作用及并发症,有助于术后恢复,预防术后复发和转移。
2.中医药与西医放疗、化疗联合可明显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有助于放、化疗的顺利进行,并能提高放、化疗的临床疗效。
3.中医药与生物免疫疗法联合能更好地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阻遏肿瘤生长扩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4.中医药与靶向药物联合可有效减轻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疗效。
5.对于不能或拒绝接受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中医药为主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6.中西医结合治疗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能更有效地阻断癌症的发生。
7.中西医结合能促进肿瘤基础理论研究和新药研发。
中西医结合必须立足于中医药的疗效优势,而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又必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不断继承和实践创新,这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源泉。
42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第三节肿瘤学常用概念
1.肿瘤(tumor,neoplasm)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下,引起细胞遗传物质改变,导致基因表达失常,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新生物。肿瘤细胞失去正常生长调节功能,具有自主或相对自主生长能力,当致瘤因子停止后仍能继续生长。
2.良性肿瘤(benign tumor)无浸润或无转移能力的肿瘤。肿瘤通常有包膜或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生长速度缓慢,瘤细胞分化成熟,对机体危害小。
3.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具有浸润和转移能力的肿瘤。肿瘤通常无包膜,边界不清,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瘤细胞分化不成熟,有不同程度异型性,对机体危害大,常因复发、转移而导致患者死亡。
4.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tumor)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
5.癌症(cancer)泛指一切恶性肿瘤。有时被用作癌(carcinoma)的同义词。但在肿瘤诊断上不使用“癌症”和“癌病”这些名称。
6.乳头状瘤(papilloma)非腺上皮或非分泌性上皮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如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7.腺瘤(adenoma)腺上皮或分泌性上皮的良性肿瘤。如结肠腺瘤、甲状腺腺瘤。
8.癌(carcinoma)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如鳞状细胞癌、腺癌、尿路上皮癌、囊腺癌和基底细胞癌等。
9.肉瘤(sarcoma)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组织、脂肪、平滑肌、横纹肌脉管、间皮、滑膜、骨和软骨等的恶性肿瘤,如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等。
10.淋巴瘤(lymphoma)也称恶性淋巴瘤,是一种来源于淋巴和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累及淋巴结和(或)淋巴节外,通常形成明显肿块。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
11.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和积聚并浸润其他组织器官。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时白血病和淋巴瘤可以同时存在。
12.母细胞瘤(blastoma)是指细胞学相似于器官胚基组织所形成的恶性肿瘤。如起自视网膜胚基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起自肾胚基的肾母细胞瘤。少数母细胞瘤可以是起自某些幼稚细胞的良性肿瘤,如脂肪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
13.畸胎瘤(teratoma)一种来源于生殖细胞及纵隔、骶尾、松果体等中线部位由内、中、外3个胚层的不同组织类型成分所形成的肿瘤。根据组成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胞成熟程度,分为未成熟畸胎瘤(恶性畸胎瘤)和成熟畸胎瘤。
第一章绪论今5
14.混合瘤(mixed tumor)由多种细胞类型结合所形成的肿瘤,如涎腺多形性腺瘤、乳腺纤维腺瘤、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15.间叶瘤(mescenchymoma)由除纤维组织以外的两种或两种以上间叶组织成分(如脂肪、平滑肌、横纹肌、骨和软骨等)所形成的肿瘤。依据间叶组织成分的良性和恶性,可以分为良性间叶瘤和恶性间叶瘤。
16.癌肉瘤(carcinosarcoma)由癌和肉瘤两种成分密切混合所形成的恶性肿瘤。有些癌肉瘤中的肉瘤成分实际上是由癌细胞化生而成的,称为肉瘤样癌或化生性癌,如肺肉瘤样癌、乳腺化生性癌。
17.错构瘤(hamartoma)正常器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增生,且组合与排列紊乱所形成的肿块。如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肺错构瘤。
18.瘤样病变(tumor–like lesion)非肿瘤性增生所形成的瘤样肿块。如瘢痕疙瘩、骨化性肌炎、结节性肝细胞增生、男性乳腺增生。瘤样病变与真性肿瘤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自主性生长能力,有自限性。
19.囊肿(cyst)一种衬覆上皮、充满液体和腔隙所形成的包块。囊肿可分肿瘤性(如囊腺瘤)、先天性(如甲状腺舌管囊肿)、寄生虫性(如包虫囊肿)、潴留性囊肿或种植性囊肿。当囊肿仅为纤维性囊壁而无内衬上皮时,称为假性囊肿。
20.增生(hyperplasia)组织中正常排列的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的细胞形态正常,无异型性。引起增生的刺激因子可为生理性(如妊娠和哺乳期乳腺)或病理性(如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引起增生的刺激因子一旦去除,组织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21.化生(metaplasia)一种成熟组织转变成为另一种成熟的组织并可逆转的过程,是机体一种适应现象。常见的如上皮化生。在化生的基础上,化生细胞可异常增生而进展成恶性肿瘤。
22.分化(differentiation)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演化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的选择性表达。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但在某些条件下,分化了的细胞又回到未分化状态,称为去分化。
23.间变(anaplasia)恶性肿瘤失去分化称为间变,相当于未分化。间变性肿瘤通常用来指瘤细胞异型性非常显著的未分化肿瘤。
24.转移性癌(metastatic carcinoma)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通过淋巴管、血管或其他途径而转移至另一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部位肿瘤相同类型的肿瘤,称为转移性癌或转移瘤。同一患者的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在本质上也可能有所不同。
6←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第二章
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k
第一节)
PPT
肿瘤的病因
肿瘤的病因是指肿瘤发生的启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等)】和机体内在因素(遗传、免疫因素等)。绝大多数肿瘤是由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明确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并干预这一关键环节,是控制恶性肿瘤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肿瘤的深入研究,近年来肿瘤病因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但对多数肿瘤病因仍未完全明了。
一、环境因素
(一)化学因素
人们最先认识的肿瘤病因是化学致癌因素,从最早发现化学因素和人类肿瘤发病相关的历史记录,到最近国际癌症中心实施的综合评价化学因素致癌危险性的研究计划,不难发现化学致癌物种类繁多,结构各异。最终,致癌物在体内主要以共价键的作用结
合于DNA,从而导致各种形式的DNA损伤,这是体细胞恶变的分子基础。根据化学
致癌物与人类肿瘤的关系强度可分为三类。
1.肯定致癌物是指经肿瘤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或在动物致癌试验中证实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一效应关系,为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所公认的对人体和实验动物均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主要有氮芥、联苯胺、煤焦油中的某些多环芳烃类、各种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润滑油、氯乙烯、石棉、砷、铬和镍等。
如氮芥类药物属于抗恶性肿瘤的细胞毒类药物,过量时易损害骨髓造血功能,引起血液系统肿瘤;联苯胺是印染工业的基本原料,主要诱发膀胱癌和肝癌;煤焦油中的某些多环芳烃类、各种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诱发肺癌和皮肤癌;接触润滑油、氯乙烯的人群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正常人群的5~6倍,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石棉可导致肺癌,并与吸烟有协同作用。
2.可能致癌物是指那些虽已证实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与发病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但是结果不恒定,或者虽有个别临床报道但是缺乏流行病学证据支持的化学物质。已知的有亚硝胺类化合物、黄曲霉毒素、碱性品红、邻二甲基联苯胺、二氯联苯胺、铍和镉等。
···试读结束···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