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牧之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学常识1000问试读:
前言
社会上常涌动着一股关注心理学的热潮,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的传播,使得我们耳边经常出现“心理学”这个名词。然而我们发现,大街小巷风靡一时的似乎只是各式各样的心理测试,或者因心理危机而引发的自杀、抑郁、变态等热点事件,然而事实上这些并非完全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
诚然,那些基于心理学常识的小测试往往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不少乐趣。然而娱乐并不是心理学的主题,那些自杀、变态狂之类的新闻报道往往可以给普通人带来好奇心的满足,为媒体机构吸引更多的读者和收视人群,但疾病心理学也只是心理学广阔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
心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帮助人们正确处理认知与行为、自身与环境、工作与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实践科学。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神学、医学等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心理学的知识大厦已经金碧辉煌,并且为经营学、人生学、医学、军事学等提供日益丰富的科学视角和研究工具。
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以强调应用学科而著称的美国,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学科被摆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并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军事、疾病康复、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在这些国家,不仅是公众人物,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在欧美国家的大小书店里,有很多心理学方面的手册出售,这些为非专业人士准备的小册子从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与社会现象、组织运营、人际关系、自我情绪控制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几乎涉及了生活的所有层面。
遗憾的是,对于那些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现象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常识的推广普及,在今天的中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编者和专业领域的几位志同道合者,希望能在此方面有所作为,为心理学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本书试图用通俗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常识、法则以及正确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认识自我的方法。全书分为:
导读篇
、感知篇、生活篇、应用篇、拓展篇、拾趣篇。
编者在写作中力求角度平实、叙述生动、事例丰富、方法实用,真诚地盼望本书能带给每一个人幸福美满、和谐圆通的人生!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导读篇
第1章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是什么?
一提起心理这个词,许多人会眨眨眼、摇摇头:“挺深奥的,不懂啊!”
说起心理学,一股神秘莫测的感觉便会传遍人们的全身。人们会想起许多所谓诡异的东西来试图勾勒心理学的大概模样:魔术?算命?意念控制?乾坤大挪移?黑洞?……
心理和心理学留给许多人的的确是一种神秘诡异的印象,人们觉得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实际上,这些都是人们的误解。心理和心理现象是所有人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的,是人类生活和生存必需的。可以说,复杂的心理活动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特征。恩格斯曾将人的心理意识赞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学说,也是紧紧围绕着我们的生活的。
心理活动虽然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可以通过行为、语言来表现,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猜测。心理活动对人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呢?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心理活动的简称,实质上是人脑的一种功能,即人脑对客观事物主观的反映。认知活动是心理过程的基础。认知开始于感觉,之后是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或过程。比如眼前有一个苹果,人脑对这个苹果的颜色、气味等个别特征的反映就是感觉;人脑对这个苹果的颜色、形状、质感、味道等多种特征的整体、综合反映即为知觉。种种感觉、知觉的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就成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再借助语言,人脑就可以对客观的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反映,即思维。上述过程就是人的整个认知过程。人在认知中所接受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传导至下丘脑及其边缘系统,就产生了对这些信息的内心体验,表现在外就成为了人的情绪。根据这些信息,大脑还会产生一个意志过程,即建立意图、编制活动程序、确定目标,然后调节和控制人体行为以实现目标。
人的心理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大脑、客观现实和人的实践活动。其中,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或者说硬件,客观现实则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或者说软件,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把上述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英文是“Psychology”,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灵魂之科学”。心理学的历史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心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出现却是在1502年。有一个塞尔维亚人叫马如利克(Marulic),在这一年首次用“Psycholo-gia”一词发表了一篇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此后过了70年,一位名为歌克的德国人又用这个词出版了《人性的提高,这就是心理学》一书。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记载的以心理学这一术语发表的书。
在希腊文中,“灵魂”也有呼吸的意思。因为古希腊人认为人的生命依靠呼吸,呼吸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完结。随着心理探索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心理学也就变成了心灵哲学。在我国,人们习惯认为思想和感情来源于“心”,又把条理和规则叫做“理”,所以用“心理”来总称心思、思想、感情等等,而心理学则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学问。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心理活动,通常说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等等都可称之为心理现象。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吗?“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说说我正在想什么。”当周围人得知你是学心理专业的时候,他们会马上好奇地发出这样的问题。人们总是以为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心理活动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并非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心理学家所做的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它们如何产生、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等。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则再老道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所谓的“知心术”——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内心世界。心理学是“伪科学”吗?
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都是骗人的。这着实让搞心理学的人伤心不已。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对于大多数人,所谓“科学”,应该有严格的实验操作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比如物理学或数学。而人的心理看不见又摸不着,对它的操作和研究岂不是很玄?人的心理又是变化莫测的,是个十分难以控制的变量,所以人们认为心理学研究是靠不住的。
其次,心理咨询往往令人们很失望。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没有一个正确和充分的了解,产生了瞬间治愈心理问题的希望,这样当然会失望。没有什么药能瞬间愈病,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扰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心理咨询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咨询者需要积极配合咨询师的要求,不能只由咨询师一方努力。
事实上,心理学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会员,这证明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如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向来就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相近似。发展到现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析,直到结论的提出,都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都已制定了统一的科学标准。
关于心理咨询,在咨询者积极配合的基础上,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是更长时间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一个互动和漫长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化三尺冰块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对心理咨询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现实的期望,不宜因为急于求成、效果不佳,就否定心理咨询,否定整个心理学。心理学家都会催眠吗?
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原因之一,可能是弗洛伊德的误导。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另外,可能是由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日本恐怖片《催眠》。片中的描述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纯粹是为了商业炒作而对催眠术的作用进行夸大甚至歪曲。
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结论,让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可能会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吗?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心理咨询蓬勃发展,越来越火。各种各样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等不断涌现,通过不同的渠道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再加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使心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些动向使很多人一听到心理学就想起心理咨询,以致使它作了心理学的代名词。另外,大多数人倾向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认识一门学科。而心理学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较之其他心理学知识更为大家所熟知,所以很多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学。这是一种误解。
必须明确,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使人们更幸福地生活下去。心理咨询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通常,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咨询者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那就要交给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了。
在发达国家,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较重,因此心理咨询机构繁多。如美国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为人们所称道。当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就可以到自己的心理医生那里去宣泄,比如心理医生提供办公室和家庭设施,随便让顾客进行摔、砸等破坏行为以充分发泄。当然顾客必须支付价格不等的咨询费用。
在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机构多分布在高校、医院等地方,也有一些专门的咨询中心。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责任重大的职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有专业知识、足够的实际技能培训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对心理学抱有这样的看法:去找心理咨询师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而有问题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与心理学有干系的非专业人士都是变态的。这些看法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决定进行心理咨询时需要很大勇气和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为什么会对心理学和心理学家有这样的偏见呢?一方面,这与我们的人文传统有关。中国人比较顾及面子,认为有了心理困扰是不光彩的事,倾向于自己解决。如果大摇大摆地去咨询心理,就会被人说成是精神病了。另一方面,和媒体的误导有关。为了谋求利润,媒体会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在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和炒作心理变态。从电视、电影、报纸和杂志上接触心理学的,很难逃出这种误导。
人们也常常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在一起。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是医生。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心理失常的人,即所谓“变态”的人,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和其他医生一样,精神病学家在治疗精神疾病时使用药物;与此不同,尽管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精神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要知道,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和跨文化的比较等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心理学就是解梦分析吗?
这种误解的产生同样和弗洛伊德分不开。对于多数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解梦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挖掘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而梦被当做是透视内心世界的一扇天窗。由于弗洛伊德的“代表性”,许多人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等同于梦的分析,进而使解梦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心理学知识是一般常识吗?
很多人对心理学研究很不以为然,觉得心理学家成天搞来搞去,搞出来的不过是些尽人皆知的简单常识。这是一种十分不公平的误解。心理学知识是来源于一般生活的,但并非一般常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不是一般常识所能够解决和理解的。你不相信?下面证明给你看。试着回答下面几个常识性问题,体会一下心理学知识与一般常识有什么区别。
1.做梦用多长时间?
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里,莱桑德尔说真正的爱情是“简单”又“短暂”的,像做梦一样。梦真的是来去一瞬间吗?你认为做一个梦所用的时间是:
1)一秒钟的几分之一;
2)几秒钟;
3)一两分钟;
4)若干分钟;
5)几个小时。
2.牛奶一样多吗?
5岁的瑶瑶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便走了进去。在厨房的桌子上放着完全相同的两瓶牛奶,她看到妈妈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大玻璃坛子里。她的眼睛滴溜溜地转,目光从那只仍装满牛奶的瓶子转回到坛子。这时妈妈突然记起她在一本心理学书上读到的情况,便问:“瑶瑶,是瓶子里的牛奶多呢,还是坛子里的牛奶多?”瑶瑶的回答可能是:
1)瓶子里的多;
2)坛子里的多;
3)一样多。
下面是心理学上的答案:
1.做一个梦要用若干分钟,而且每个人每天夜里都会做好几次梦。看到这个答案你可能会很奇怪,觉得自己没做什么梦或梦没那么多。这是因为你将梦忘记了,或只记住了醒来之前的那个梦里的一些片段。研究梦的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证明,梦中所发生事情的持续时间几乎和这种事情现实发生所持续的时间相等。
2.瑶瑶会认为瓶子里的牛奶比坛子里的多。一般情况下,儿童到了7岁左右才会明白同一瓶牛奶不管倒到哪里体积都是不会变的。瑶瑶只有5岁,所以当她看见瓶子里的牛奶比坛子里的牛奶液面高很多时,便会认为是瓶子里的牛奶较多,除非她不是一般的儿童。“一斤棉花和一斤泥土相比,那个更重呢?”恐怕这个问题,瑶瑶也是回答不了的。
第2章 人物与流派——心理学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在100多年的历程中,人类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众多学派中,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去研究的;有从静态去研究的,有从动态去研究的;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种种不同角度去研究的。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承继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在此之前的人类历史上心理科学研究成果的总和。
了解心理学常识,需要对当时的主要心理学家有所了解。例如,他们生活的年代、家庭和时代背景,他们是怎样成为心理学家的,他们的代表作,他们各自的理论特点和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以及他们与其他心理学家的关系等等。这些正是本章讲述的主要内容。心理学这10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体现在一些重要的学派及其发展历程中。这些流派在世界范围内,都曾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都曾对心理学本身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都曾客观地影响过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心理学10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反映在这些心理学学派的研究成果上。谁是心理学之父?——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出生于德国曼海姆北郊内卡劳的一个牧师家庭。孩提时代的他,对学习并不感兴趣,更是个习惯性的白日梦者,哪怕是父亲来学校里,发现他心不在焉而搧了他几个耳光,也没有改变过什么。直到后来父亲过世、母亲只有少量的养老金维持生活的时候,他才慢慢控制走神的毛病,痛改前非,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856年毕业。1857年他出任海德堡大学的生理学讲师,次年跟随当时名望大振的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在他的生理学研究所担任实验室助手。这份工作加强了冯特对生理心理的兴趣。1864年,冯特晋升为副教授,并辞去了亥姆霍兹的助手工作,在家建立实验室并进行心理学实验。其间,不惑之年的他也订了婚。
1871年亥姆霍兹离开了海德堡大学,但是海德堡大学并未让冯特顶替亥姆霍兹的位子,只是授予他临时教授的头衔。这次提升长了薪水,使得他与未婚妻成婚,并专心撰写《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而这本著作也给他带来了希望,1875年他被德国莱比锡大学聘为教授。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开创了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业——创建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个人名声和实验室的名气,吸引了许多助手来到莱比锡。在这所心理实验室里,他领导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研究者有效地完成了100多项心理学实验研究;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心理学专门人才。这些人回到自己的祖国后,也在各自的国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也不乏后来成名的心理学家,如美国的赫尔、卡特尔、安吉尔,英国的铁钦纳,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闵斯特伯格、马尔比、朗格等等。他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的心理学专业队伍,为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冯特谁是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祖父是从爱尔兰来到美国的商人,因投资开发伊利运河而成富豪。父亲对宗教与哲学极感兴趣,对美国学校颇有偏见,于是不时带着家人赴欧漫游,这使得长子詹姆斯受益匪浅。詹姆斯在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和德国都念过书,并且在私立学校接受启蒙教育。他去过许多名城的博物馆和画廊,也学会了5国语言,甚至于当时的梭罗、爱默生、霍桑等名人都是他家的常客。詹姆斯
詹姆斯曾经想当一名画家,但父亲希望他在科学或哲学上有所建树;后入哈佛学习化学,又对繁文缛节的实验室工作失去耐心;也想过当一名医生,可惜医学也没唤起他的热情。最后,他又赶往德国,跟亥姆霍兹学习生理学,并渐渐对心理学熟悉起来。1872年,他接受了哈佛大学校长的邀请,去哈佛大学教授生理学。1877年他成立了一个比较正式的心理实验室,比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还早两年。可是他一方面强调实验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实验在学术上的局限性。他不喜欢做实验,但是证明或驳斥一个理论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实验。所以,他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描述了如何通过练习来强化记忆的实验,也就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意识流思想。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冯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感觉、感情元素的做法,主张意识是不可分解的整体,这也是后来的格式塔心理学的主旨。
1884年,詹姆斯与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1834-1900)提出了一种情绪学说,人称“詹姆斯—兰格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情绪是对于身体所发生的变化的感觉,身体变化在先,情绪体验在后,简单地说就是悲伤是由哭泣引起的,快乐是由大笑引起的。这个情绪学说以内省观察为依据,没有严格的解剖生理学和实验的证明,但推动了许多关于情绪的实验研究,被认为是现代情绪研究和情绪理论的出发点。1904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10年他最后一次从欧洲旅行回国两天后逝世。谁是心灵深处的探索者?——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今捷克)弗莱堡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母亲共生了3个儿子和5个女儿,他是长子,但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或许是童年的艰辛生活让他有焦虑感;或许是他早年就立志刻苦用功,所以他并没有像父亲那样成为小商小贩,而是于1873年考上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学医的中途,他并没感到医学对他的吸引,而是受到生理学教授布吕克(Ernst Brucke)的影响,全心投入到布吕克的生理研究院。就这样一边学习医学,一边在研究院里学习,1881年他拿到了维也纳大学的硕士学位。其间,他认识了妹妹的朋友、后来的未婚妻玛莎(Martha Bernays)。弗洛伊德
为了开办私人诊所,他投身于维也纳通用学院,学习神经科学,成为脑损伤与脑疾病专家。1886年他个人开业治疗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并于当年娶了玛莎。其实他独特的职业生涯,源于与医生布洛伊尔(Josef Breuer)的合作。他曾帮助布洛伊尔治疗一位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子安娜(Anna O),利用催眠,用宣泄(Catharsis)恢复痛苦记忆而治愈。他还与布洛伊尔合作,于1895年发表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
后来,他逐渐开展心理分析的研究,放弃催眠术而改用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法以及自我分析(Self-analysis)法,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阻抗、移情、压抑、投射、升华等等。他的著作《梦的解析》用作心理分析与无意识研究,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很大争论,既受到尊崇也遭遇诋毁。他虽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但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晚年他患有颌癌,曾先后做过30多次手术。1938年纳粹分子占领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82岁高龄的他不得不搬到英国伦敦,1939年在那里因癌症去世。谁是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桑代克
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牧师家庭。童年时代,孤独害羞的他只有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极高的天赋,让他在1985年就以卫斯理大学50年来最高的平均成绩毕业。考上哈佛大学研究生后,他觉得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教程很有意思,在听过詹姆斯两次课以后,他就完全陷入其中了。
他曾设计一些迷宫和箱子,用小鸡、猫等动物来研究动物的学习能力和逃脱行为。例如,他将小鸡放入迷宫,里面有四条路,三条是死胡同,只有一条路通往有食物、有水和其他鸡的地方。小鸡在一次次的实验中,慢慢学会了找到出口。他认为导致成功的行为带来的快乐让小鸡记住了这些行为,同时也忘记了那些不愉快的行为。他将猫放在箱子里,或踩上踏板、或按动按钮、或拉动绳子就可以逃脱。猫经过试验,慢慢排除了无用的动作,把合适的动作与目标建立了联系。于是,桑代克形成了自己的联结主义理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强化律和效果律,这两条定律也成为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基础。1912年,桑代克当选为美国国家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桑代克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华生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Watson John Broadus,1878-1958)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上小学时他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同学打架,“直到一个人流血为止”。孩提时代的他就显示出了日后成名立业需具备的两个特点:喜欢攻击,又富有建设性。上小学时华生很懒,还有些反叛,考试从未及格过,不擅长社交,没有几个知心朋友。但就是这样一个似乎缺乏热情的人,日后改写了心理学的方向。1903年他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8年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在此期间,他开始探索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来取代当时的心理学,他的观点很快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华生
他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行为而不研究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观察而不是自我内省,心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他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而任意地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他曾有一句名言: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
可见,华生特别强调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根据这一理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人在不良的环境中不断学习、训练的结果。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影响,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一理论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一理论后来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良与补充。华生的观点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心理学界居最优势地位,他的环境决定论也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谁是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父亲是位一丝不苟的历史学教授,所以皮亚杰的童年不像冯特那样迷糊,也不像詹姆斯那样纠结,更不像弗洛伊德那样焦虑。他相对平淡无奇的幼年生活,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几乎没有童年生活,这也可能是他后来为什么喜欢和孩子泡在一起的原因吧。7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鸟类、海贝等事物,这位少年老成的孩子10岁时,就在当地的自然历史杂志社发表过一篇简要的科学报告。1918年,他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的博士学位。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研究所主任,然后他在纳沙特尔大学担任了5年的哲学教授。他曾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6年起,他一直任新成立的日内瓦大学基因认识论研究中心主任。此外,他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皮亚杰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包括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所有这些,都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讨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一道,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谁是新行为主义代表者?——斯金纳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斯金纳
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他从事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年他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至1944年他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斯金纳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并将自己的强化理论推广到教育心理学领域,一时间在教育界掀起轰轰烈烈的程序教学运动。谁是人本主义的创始人?——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父母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俄罗斯移民,他是一个生活在非犹太人地区的犹太人,从小在图中馆中度过了孤独而不幸的童年。起初,父母想让他学习法律,但是他对法律一点兴趣也没有。他于1926年入康奈尔大学,三年后转到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当时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取得博士学位。1937年他到纽约布鲁克林学院任教,在那里待了14年。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其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马斯洛
马斯洛毕生致力于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并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如果说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他的理论中最著名的就是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谁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罗杰斯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出生于美国芝加哥郊区的橡树园。父亲是位土木工程师,也是位自由职业者。母亲的观念很传统,父母都信教。童年的罗杰斯虽然容易害羞,但是很聪明。念中学的时候,常在父母的农场上做农活。1919年罗杰斯考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农业,但是学习农业对他来说太没有挑战性了。他于1924年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同年前往纽约联合神学院,准备当个牧师。但是在纽约的学习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他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临床及教育心理学。1928年起,罗杰斯就在美国罗切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工作,主要为犯罪和贫困儿童提供咨询和指导。后来辗转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大学任教。他曾任1946~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罗杰斯
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和研究,他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十分坚信,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他认为人的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医师对患者的无条件关怀、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对人的真正关心是贯穿他职业生涯的主线,他把欧洲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引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导向光明的未来。谁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陈大齐
陈大齐(1887-1983),字百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14岁,随父亲去往上海,在当时江南制造局附近的广方言馆就读,主学中文和英文,因为当时的新式学堂还没有数理化等自然学科。到了1903年,陈大齐去往日本求学,先是补习了日文,同时补习了各门自然科学。1906年,他考取日本仙台第二高等学校。1909年,陈大齐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哲学。受当时心理学的权威元良勇次郎教授的影响,陈大齐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选心理学为主科,社会学为辅科。到了1912年,陈大齐获得东京帝国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陈大齐
从日本回国后,陈大齐与当时的海宁望族查氏之女查淑云结婚,同年秋天出任浙江高等学校(浙江大学前身)校长。半年后,他来到北京担任北京法政专门学校预科教授,讲授心理学课程。次年夏天,应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的邀请,陈大齐转至北大任教。
陈大齐在北大教学期间,主要教学与学术研究以心理学为主。他在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出版中国第一部大学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大纲》,运用心理学知识反对宣扬神灵的迷信思想,并翻译了国外心理学著作等等。谁是中国首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一个小商人家庭。6岁时,父亲病逝,祖传的小杂货铺也随后倒闭。七八岁时,他与母亲靠替人洗衣服维持生计,并读完了私塾。1911年,他考入上海。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在国内招生的消息,他报名参加考试,并顺利通过。1914年,他前往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并于1917年获得该校的文学学士学位。随后,他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修教育学。1919年,陈鹤琴学成归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任教,并担任教授。1925年,商务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儿童心理学之研究》,是心理学和教育界公认的学术代表作。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主张和提倡科学的家庭教育。他的“活教育”主张、他的道德教育的文章等等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陈鹤琴谁是中国现代理论心理学的奠基人?——潘菽
潘菽(1897-1988),原名潘淑,字水淑,号有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镇的书香门弟。1917年,潘菽毕业于常州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时他的名字还是潘淑,他觉得“淑”有点女性化,而且当他知道南北朝宋文帝有个妃子也叫潘淑后,就坚定了改名的决心。改名潘菽,是取“淑”字的谐音,取“啜菽饮水”之意。1921年,他前往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主修教育学,后转入印地安纳大学。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生活异常艰苦,他通常在学校食堂做零工,到了博士后,他还会利用业余时间去外面餐馆打工。当时,同学们都戏称他为“博士小工”。潘菽
1927年,潘菽学成归国,受聘于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的前身)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半年后又升为教授兼心理系主任。潘菽从事心理学研究数十年,不仅作出了很多独创性的贡献,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都有哪些流派?——七大学派
公认的七大心理学派包括:内容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日内瓦学派和人本主义。而当代心理学的七种心理学观点有:生物的、心理动力学的、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的、认知的、进化的,以及文化的。内容心理学派主张什么思想?——研究心理元素
内容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该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他将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进行分析的成分称为心理元素。他认为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而人的心理,是通过联想或感觉才把这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因此,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
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所区别的较大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由于“内容”与“构造”两个学派在主体思想上是一致的,故后人一般都倾向于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派。该学派的理论兴盛了二三十年。机能主义学派主张什么思想?——实用主义哲学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学派,它与实用主义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
机能派认为,意识是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状态“适应功能”的描述和解释。它认为,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都是“本能”冲动的作用。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詹姆斯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是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容易破坏心理的整体。詹姆斯关于意识的观点有:(1)每一种意识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2)意识是经常变化的;(3)每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感到是连续不断的,每个人的意识状态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4)意识的选择性。安吉尔的主要观点有:心理学的方法是内省法(主观观察法)和客观观察法,尤其看重内省法,认为它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积极主张心理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看重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如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医疗心理学等。行为主义学派主张什么思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这是针对冯特学派理论的不足而在美国进行的一场心理学革命。它一反传统心理学主张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像“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该去研究那些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的东西,即人的行为。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则隐藏于身体内部,强度也有大有小。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因此,他们把“S—R”(刺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从而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或是反过来通过反应推知刺激,最终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顶峰,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整整30年间,行为主义学派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这在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格式塔学派主张什么思想?——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心理元素
20世纪初,格式塔学派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魏特曼、卡夫卡和苛勒。这是在冯特本国因反对冯特的理论观点而产生的一大学派。“格式塔”这一古怪的名称,是由表示“形状、完形、整体”等意思的德文音译而来。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元素进行研究的方法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同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因此,它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整个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既反对冯特把心理现象分析为各个元素,也反对行为主义用来表示刺激与反应的“S—R”公式。他们认为,任何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体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具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整体并不简单地等于各部分之和。他们有一句名言:“整体总比部分相加还要多。”比如,把许多单个的音符放在一起,从它们的组合中会出现新东西(一支曲调),而这种新东西并不存在于任何个别的音符中;把四根线段组成一个正方形,它就已是具有一种新的性质的形式,它的含义比四根线段本身的含义要多得多。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的观点,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这对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较大贡献。但其不足是,它的研究只局限于感觉的领域;另外,它的一些原则究竟是否能适用于心理学的全面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这一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精神分析学派主张什么思想?——弗洛伊德究竟说了什么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和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它对传统的心理学课题,如意识、感觉、注意力等不感兴趣,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它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外部的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的这种原始冲动的自由表现。所以,他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识)。意识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意识不到但却可以记忆的。无意识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无意识的东西并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一直存在并伺机改头换面表现出来。这就是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在精神病治疗方面,它不仅提供了一整套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而且成为现代医学心理学之先声。另外,精神分析理论还在艺术创造、教育及其他人文科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弗洛伊德学说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后来,由弗洛伊德的一些学生又发展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表现为不再那么强调人的本能作用,而开始重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因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史中唯一的一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派,它的许多理论至今仍在心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内瓦学派研究什么?——从儿童到老年纵向研究人的心理
日内瓦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不仅不能离开生物学而且不能离开逻辑学,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该学派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智慧的结构和机能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人类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主要是因为有机体内的同化和异化两种机能的协调,从而使得有机体与环境取得了平衡的结果。
皮亚杰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主要就是从纵向来研究人的各种认知的起源以及不同层次的发展形式的规律。在皮亚杰学派以前的各个学派,都是停留在成人正常的意识或病态的意识,以及行为的横断面的研究上,而从未由儿童到老年纵向地、全面地、发展地去考察、去研究人类智慧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因此,皮亚杰学说对心理的研究,不能不说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空前创举,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认识论,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同时,对其他一些学科如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的产生也有很大影响。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活动重视不够,对环境特别是对教育的作用估计偏低,对人类智慧的结构化有些牵强、武断。人本主义学派主张什么思想?——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的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包括: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其次是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神经生理学派主张什么思想?——生理机制决定心理活动
神经生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的潘菲尔德、瑞典的海登等。该学派主要强调对心理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它主要从解剖结构、生物化学组成、电活动等三个方面对脑及神经系统结构进行研究。例如,对脑的蛋白质、核糖核酸化学物质的研究;对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研究;对大脑的记忆过程的研究,等等。目前国际上有相当多的学者,包括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他们有的甚至不惜放弃原来已研究多年的课题转而投入对神经生理的研究中。
德国解剖学家加尔提出了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观点;法国生理学家弗洛仑斯用精确的切除法研究了人脑,发现了脑机能的整体性;法国医生布洛卡通过对患“失语症”的病人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了左侧大脑皮层专管“语言”的机能区域的存在;德国医生弗立奇以及法国生理学家形齐格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而发现了大脑皮层上的专管人体肢体动作的“运动”机能区的存在;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用微电极探查大脑皮层得到了更精确的机能定位,并首次发现了“记忆”机能区的存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柯贝通过对记忆的研究发现,记忆是通过大量的神经元的触突变化储存在中枢神经的大片网络上的,这种储存是扩布性的,很像全息照相;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通过长期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人的左右两个脑半球有分工,左半球主管语言、数理和逻辑等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空间形式、音乐和艺术等形象思维;瑞典生物学家海登在生物学上的DNA和RNA的发现之后,通过对动物的实验发现RPJA是记忆物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理学教授休贝尔和威塞尔通过脑电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细胞还有进一步的分工,有的管看线条,有的管看角,有的管看运动等,这项研究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认知心理学派主张什么思想?——意识支配行为
认知心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目前正处于高潮。一般认为,该学派的奠基者是美国的耐塞和西蒙。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失败,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计算机科学发展起来的条件下产生的。
该学派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应承认人的主观意识,并认定,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为此他们认为,认知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认知心理学强调了意识(理性)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的主动性,重视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基本上博采了几大学派的长处;并且,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认知心理学已表现出来的缺陷是忽视了人的客观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而集中于人的主观经验世界。
第3章 书籍与历史——流淌在时间里的思想
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应作为心理学开始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这一年,心理学从哲学、神学、医学等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真正独立的学科。因此,1879年也就成了心理学历史的开始。至今,心理学的真正历史只有短暂的100多年,但在这百余年的历史中,它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在100多年的历程中,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它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学术探讨的繁荣局面。在冯特的心理理论体系形成以后,出现了许多理论,或继承了冯特的理论,或反对冯特的理论,或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多达几十个。而且,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国,真可谓是学派林立、学说各异。心理学史上第一本真正的心理学专著是什么?
冯特是公认的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正式独立学科的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创建一门独立心理学的最早建议见之于他写的《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在这本书里,他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建立独立心理学的思想与方法。后来,冯特又出版了一本名为《生理心理学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本书里,冯特系统地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前的所有心理学成果,并详细地阐述了各种心理过程以及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生理解剖。在这本著作中,冯特把心理学牢固地确立为一门有明确研究对象、任务和实验方法的学科。因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真正的心理学专著。《心理物理学纲要》是谁写的?
费希纳提出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有规律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构想,且对此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他提出的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的基本心理物理规律,已经成为心理学中运用精确方法的典范。这一规律揭示了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在100支点燃的蜡烛中再加上一支蜡烛,我们不会感到它的亮度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如果在点燃一支蜡烛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支蜡烛,就会感觉到亮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要使感觉强度有所增加,就必须使刺激强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一般地说,刺激强度增加10倍,感觉强度可以增加1倍。另外,费希纳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发展了心理测量方法、最小可觉法、正误法以及均差法。费希纳在他近60岁时还发表了名为《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名著,奠定了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实验心理学的基础。《梦的解析》的作者是谁?《梦的解析》(德语:Die Traumdeutung)又叫做《释梦》,第一版出版于1990年,是弗洛伊德的一本著作,也是心理学的经典书籍。该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引入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用于解释梦。作者用梦的材料、梦的伪装、梦的工作、梦的心理过程等来阐述梦的解析方法,是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01年弗洛伊德发表了此书,书中记录了弗洛伊德的病人、朋友或他自己的实例,约有300多个。本书主要探讨了弗洛伊德对类似语误、读误、笔误、遗忘、记忆的缺失和错误等病状的分析与研究。他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都是基于我们的的潜意识或无意识。它们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那些被遗忘和错记的事情被我们的潜意识或无意识回避。他的这个观点,与他对梦的解析是一致的。不仅是我们的梦,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遗忘和错记,都源于我们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性学三论》是谁写的?
弗洛伊德在1905年发表的这本书,主要研究了人类性欲之本质及其发展的过程。这是弗洛伊德继《梦的解析》之后对人性探讨中最富有创见的贡献之一,同时也是最著名的性学理论经典之一。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的技巧,运用治疗病人的实际资料,对性的问题作了一番有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书中阐明了他的性学学说,他将性的问题分为性的对象、性的目的、性的表现方法等几个方面,由此展开来探讨,大胆开辟了性研究的新领域。书中提出的很多精辟见解与观念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社会心理学》的作者是谁?
奥尔伯特(Floyd Henry Allport)在1924年出版此书。该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早的基本系统性著作之一。全文是从“刺激—反应”的角度撰写的,其内容使社会心理学早期的实验法及其成果广泛为人所用,对社会心理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是谁写的?
冯特在1863年出版该书,是其早期的著作之一。全书从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人的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全书共30讲,冯特依次论述了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心理学能否成为真正的科学这一问题、心理物理测量与应用、感觉的特征、质量、视知觉理论以及感情和意志的概念及其与观念的关系、梦、催眠等等内容。从第23讲才开始讨论动物心理学的有关问题,可见冯特并不是等量齐观地看待人的心理学与动物心理学这两个部分的。他的指导思想是:任何人在从事动物心理研究之前必须首先了解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是为人的心理学研究服务的。《记忆》的作者是谁?
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1885年出版该书,它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突破了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障碍,是实验心理学文献中的一个里程碑。全书共分9章,结构严谨,文章风格新颖。内容包括:记忆的知识及其扩大的可能性、研究方法、音节系列的长度和学习速度的关系、记忆的保持和重复次数的关系、记忆的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复习的影响和记忆保持及音节系列内各项顺序和记忆保持的关系。《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是谁写的?
荣格(C.G.Jung)1933年出版此书,此书也是荣格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荣格脱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会后,独创分析心理学派后写的著作。书中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继承性的批判和根本性发展,对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都赋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新的涵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书中论述了分析心理学的各个问题,由梦的解析论及潜意识,由人类类型论及与弗洛伊德有根本分歧的焦点,由集体潜意识论及宗教、文艺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问题。《拓扑心理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勒温(Kurt Lewin)在1936年出版了《拓扑心理学原理》一书。书中阐述了勒温利用拓扑学概念,系统研究人格等心理学问题的结果,体现了勒温的整体性、完形性和场论等思想。富有独创性的构思奠定了勒温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使得勒温成为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故而该书在勒温心理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了解和研究勒温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历史上第一部教育心理学的系统著作是哪本书?
桑代克191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性差异及其原因三个部分。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以及个性分别理论。这是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也是历史上第一部教育心理学的系统著作。教育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的正式问世。附:心理学的历史事件
约公元前510年 孔子提出性习论、学知论、发展观和差异观等教育心理学思想。
约公元前450年 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认为人体由四根(土、水、火、空气)构成;人的心理特性依赖于身体的特殊构造;身体上的四根的配合比例不同造成心理上的差异。
约公元前429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生活和心理活动都是灵魂的功能,也都是机械的作用,认定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的存在。
约公元前400年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他将恩培多克勒的人体四根说发展为人体四液说。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他认为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的性质,并将心理疾病分为狂躁、忧郁和痴呆三类。
约公元前380年 古希腊的柏拉图承认物与观念两种现象,观念除生而具有者外,皆为感官观察的结果。这是心物二元论的基础。
约公元前350年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五种感觉的理论和三条联想律,误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他著有《论灵魂》。
约公元前320年 孟子主张“性善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在情意心理方面提出“寡欲”“尚志”等。
约公元前260年 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主张“性恶论”,注重“化性起伪”,所著《劝学》《解蔽》《正名》等专篇,对学习、认识人性和思维等心理问题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
约公元70年 王充著《论衡》,其中论述了有关感觉、思维、注意力、情欲和人性等心理学思想。
约公元100年 刘劭著《人物志》,提出人的才性与其鉴定问题。
约公元500年 范缜著《神灭论》,阐明形神关系问题。
公元1650年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人性论》出版,主张机械主义的决定论;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的《论情欲》出版,提出心身交互作用,论及“反射”的概念。
公元1677年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出版,提倡心物平行论。
公元1689年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出版,创术语“观念的联结”,即“联想”。他提出“白板说”。
公元1695年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心身平行论,创术语“统觉”。
公元1709年 爱尔兰哲学家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出版。
公元1734年 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的《经验心理学》出版,创“官能心理学”,世界上首次出现“心理学”一词。
公元1739年 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论》出版。他用联想主义、现象主义及科学因果论阐明自然现象的规律。
公元1754年 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的《感觉论》出版。
公元1760年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发表动物磁性论,并提出麦斯麦术用于治疗精神病患者。
公元1765年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人类理解新论》出版。
公元1807年 英国解剖学家贝尔和法国生理学家马让迪发现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英国医学物理学家T.扬提出色觉论,即后由德国生理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发展的三色说。
公元1808年 德国医生、解剖学家加尔建立颅相学说。
公元1816年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教科书》出版。
公元1821年 法国神经学家弗卢朗第一次进行脑功能定位实验。
公元1822年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首先在天文观测上发现反应速度的个别差异。
公元1825年“普尔金耶现象”被发现。
公元1826年 德国生理学家缪勒发表《视觉比较生理学》,提出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公元1832年 英国心理学家贝内克提出心理学为自然科学,他的《心理学教科书》出版。
公元1834年 德国神经解剖学家加尔和他的学生施普尔茨海姆提出官能分区的假设,推动了脑功能的研究;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表《触觉论》,提出韦伯定律。
公元1838年 法国精神病学创始人埃斯基罗尔创术语“幻觉”;惠斯通发明实体镜。
公元1840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自然选择学说。
公元1843年 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出版《神经病学》,创术语“催眠术”。
公元1844年 德国哲学家洛采提出动的视觉的部位标记说。
公元1850年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首创测量神经冲动传导速率的方法,他最早进行反应时的实验。
公元1852年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发表色觉论。
公元1855年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首创混色器。
公元1868年 德国物理学家、心理学家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出版。
公元1861年 法国外科医生、神经病学家布洛卡发现大脑言语中枢的部位。
公元1863年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论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学讲演录》出版;谢切诺夫的《脑的反射》出版,他用新的反射学说解释各种心理现象。
公元1865年 英国哲学家密尔提出联想四法则,即类似律、接近律、多次律和不可分律。
公元1869年 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的《遗传的天才:它的规律与后果》出版。
公元1872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人和动物的表情》出版,他强调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在发展上的连续性。
公元1874年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出版,为意动心理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德国神经学家韦尼克研究失语症,发现大脑听觉言语中枢;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生理心理学纲要》出版。
公元1876年 世界上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在英国创刊,由英国逻辑学家、教育家培因主编。
公元1878年 德国生理学家缪勒的《论心理物理学的基础》出版。
公元1879年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公元1881年 冯特主编世界上第一种实验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泰勒最先应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增强工效问题,创立“泰勒制”。
公元1882年 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的《儿童心灵》出版,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较系统的著作;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在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俄国神经生理学家别赫捷列夫在喀山建立俄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来出版《脊髓和脑的传导通路》;美国动物学家罗马尼斯的《动物的智慧》出版。
公元1885年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出版。发表“保持曲线”,创立“节省法”;丹麦生理学家兰格提出情绪学说,即“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奥地利哲学家马赫的《感觉的分析》出版。
公元1887年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创办了美国第一种心理学期刊《美国心理学杂志》。
公元1889年 华人牧师颜永京的《心灵学》出版,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心理学译著;第一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于8月6~10日在巴黎召开,法国医学家夏尔科任主席。
公元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出版;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出版《心理测验及其测量》,创术语“心理测验”。
公元1892年 美国心理学会成立,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为第一任会长;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首次发表心理学研究“关于认识的时间测量”和博士论文“单视刺激的双视的结果”,后在康奈尔大学创立构造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心理学简编》出版。
公元1893年美国《心理学评论》创刊,卡特尔任主编。
公元1894年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屈尔佩建立符兹堡学派。
公元1895年 法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年报》创刊。
公元1896年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邦的《群众心理学》出版,他提出群体心理与群体“暗示说”;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的《心理学大纲》出版;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重要论文“心理学中的反射强概念”发表。
公元1897年 英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沃德在剑桥大学建立。
公元1898年 阿根廷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皮涅罗建立,它也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博士论文“动物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发表,最先用客观法研究动物行为。
公元1900年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社会心理学巨著《民族心理学》第一卷出版,1920年10月全书完成;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出版;美国心理学家摩根的《动物的行为》出版,他创立术语“尝试错误”。
公元1901年 法国心理学会成立。
公元1902年 英国心理学会成立,迈尔斯为第一任会长。
公元1903年 德国实验心理学会成立;澳大利亚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史密斯建立。
公元1904年 《英国心理学杂志》创刊;美国《心理学公报》创刊,由卡特尔和鲍德温主持;英国心理学家、统计学家斯皮尔曼发表著名论文《一般智力》,首次提出能力的二因素说。
公元1905年 《比奈-西蒙量表》问世。
公元1907年 王国维译丹麦霍夫丁的《心理学概论》的中译本出版;别赫捷列夫的《客观心理学》出版。
公元1908年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第一次会议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举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出版;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出版;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心理学纲要》出版。
公元1909年 蔡元培留德期间在莱比锡大学从师冯特,回国后积极提倡和发展心理科学。
公元1911年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提出“智商”概念。
公元1912年 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研究似动现象,发表《运动视觉的实验研究》,标志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俄国第一个心理研究所由切尔帕诺夫在莫斯科大学建立;日本《心理研究》创刊,1926年改为《心理学研究》;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精神病的组成》中提出个体心理学的名称,并创建个体心理学派。
公元1913年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工业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出版;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他提出练习律和效果率。
公元1916年 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创刊;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出版;特曼修订比奈-西蒙测验,称为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公元1917年 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美籍德裔心理学家克勒的《人猿的智慧》出版。
公元1918年 陈大齐的《心理学大纲》出版,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心理学教科书。公元1919年华生的《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出版。
公元1920年 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在南京东南大学建立;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成立,瑞士精神病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克拉帕雷德为首任会长。
公元1921年 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它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首任会长张耀翔;廖世承、陈鹤琴合著《智力测验法》;郭任远在美国《哲学杂志》第18期上发表论文《取消心理学的本能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克雷奇默的《体格与性格》出版。
公元1922年 中国第一本心理学专业杂志《心理》创刊,张耀翔主编。
公元1923年 艾伟在美国东乔治·华盛顿大学开始从事汉字心理研究;刘廷芳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表博士论文《汉字心理研究》;皮亚杰的《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出版;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出版,探讨人格的结构——本我、自我和超1、
公元1924年 陆志韦修订比奈-西蒙智力测验;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出版。
公元1926年 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建立教育心理学系,后改为心理学系;日本心理学会成立;印度心理学会成立。
公元1927年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出版。
公元1929年 美国心理学家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出版;美籍德裔心理学家克勒的《格式塔心理学》出版;美国生理心理学家拉什利发表大脑皮层功能等学说。
公元1930年 国际心理卫生协会成立。
公元1931年 中国测验学会6月21日在北平(今北京)举行第一次年会并宣告正式成立。
公元1932年 中国《测验》杂志创刊,为中国测验学会之会刊;巴特利特的《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出版,提出图式的概念;维戈茨基的《思维和言语》出版。
公元1936年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4月19日在南京举行成立大会。
公元1937年 中国心理学会1月24日在南京举行成立大会。
公元1941年 瑞士心理学家英海尔德与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合著的《儿童数量观念的发展:守恒与原子论》出版。
公元1945年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成立。
公元1947年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人格的维度》出版;美国医学家墨菲的《人格》出版,发展了人格的生物社会的理论;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赫布在《行为的组织》一书中提出新行为论;美国医学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发表儿童智力量表。
公元1951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患者中心治疗》出版;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成立,法国心理学家皮埃隆为主席。
公元1953年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科学和人类行为》出版。
公元1954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出版,提出他的需要层次论。
公元1967年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奈瑟的《认知心理学》出版。
公元1973年 俄国心理学家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原理》出版。
公元1981年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关于割裂脑的研究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感知篇
第4章 感觉与知觉——看、听、说的奥秘
对于每天的所见所闻,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有眼睛所以能看见,有耳朵所以能听见,有舌头所以能品尝……凡此种种,其中变化,也可简单地察觉。但是,如果我们对看、听、闻等知觉世界再稍加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不可思议的事非常多。比如,一样宽的铁轨远处的看起来总比近处窄;又如,耳朵能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音色,如男声、女声、钢琴声、提琴声;又比如,人在芳香四溢的房间里呆久了也会闻不到花的香味。这些都关系到人类的感知觉原理,本章,我们就来看看人类的感知觉的构造与绝妙的功能。什么是感觉?
通常人们说的感觉,是指一种欲望、一种需要,比如需要吃饭,需要排泄,需要睡眠等等。通常这种欲望也可分为心理欲和行为欲,比方说你想考第一名,那么你就会有好好学习这样的行为。心理欲让你产生一种驱动力,行为欲让你专心致志去做。心理学上说的感觉是指感知觉,就是人的身体和大脑如何对我们周围的刺激,如视觉、声音等产生感觉,不同的感觉通道是如何接收和加工信息的,大脑是如何组合不同种类的信息以提供给你一个对世界完整认识的经验。感觉是怎样变化的?
对于城市的上班族而言,无论是乘地铁还是坐公交,上下班的高峰期间是很拥挤的,即便是车内较空时,仍会觉得很拥挤。而对于那些习惯客满的乘车人来说,若车里人少一些人就会觉得相当空荡。对于经常搭空车的人,只要车子稍微一拥挤就觉得透不过气来。这是因为周围的情况变化而导致看法不同。例如下图所示,图中远距离与近距离的卓别林,实际是同样大小的。但当我们从左往右看时,卓别林似乎逐渐变大。这是因为卓别林的背景逐渐深入,而让人感觉大小不同所致。心理常识告诉我们,由于以往的经验或处于某种状态下时,即使是同样的事物,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什么是视觉的配合性?
请看下图。这是由三个字母所组成的两个单字。
从左开始,或许你会读成是“THE HAT”。但是仔细一看,两个单词中间的字母都是一样的,而我们却能把它们各看成H、A。心理常识告诉我们,知觉是有一定的组织原则的,在认识事物时,你的视觉系统不用很费力就可以创建一个关于环境信息的整合图形。也就是说,人并不只是分析特征,也受到其他信息的影响,在这里表现为视觉的配合性,综合地将此三个字母组成一个单字。眼睛是怎样看到颜色的?
眼睛是怎样感觉颜色的呢?因为眼睛的视网膜上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红、黄、蓝,其他的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相加或相减而得到的,这是三原色理论。尽管我们生活在各种颜色共存的时代,但是大多数颜色都是由三原色构成的。我们的生活也与色彩关系密切,出门时,想着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搭配,买什么上衣还得和其他的颜色搭配,甚至在服装行业,每年年初就开始推测这年秋天流行什么颜色。所有的颜色都有三种属性:色调、浓度、明度。色调就是什么颜色,各种颜色会因浓度或明度的不同而让人感觉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时下流行的PS图片,很多时候就会用明度或亮度的调节来改变图片的视觉效果。
那么人的眼睛是怎样接收颜色信息和加工处理的呢?请看下图眼睛的视觉构造。眼睛的视觉构造
我们用眼睛看事物,由大脑来觉察事物。通过眼睛聚集光线,并聚焦,再传给大脑神经信号。因此,眼睛的关键作用在于将光波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从光波信号到神经信号的基本变化是靠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完成的,这些光的感受器在不同的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当你刚进入电影院的时候,最初好像什么也看不到,过一会儿,你的视觉能力就恢复了,你经历了适应暗的过程——从光亮处到光暗处。这个过程当中,黑暗中的杆体细胞比锥体细胞变得更敏感,能够对微弱的光进行反应。反之,当你从电影院出来,又觉得太刺眼,过了一会儿感觉就好了,因为光亮时的锥体细胞比杆体细胞要敏感,能对较强的光进行反应。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的种类不可胜数,有音乐声、自然声、人工声或机械声等。虽然是同样的声音,但听者的心理状况不同,听起来也会有不同效果。有些人听起来是美妙声音的风铃声或虫声,在另一些人听来很可能是极不舒服的噪声。因为声音也有三个属性:音高、响度、音色。音高是由声音的频率来决定的,响度可以通过分贝为单位来测量,而音色则反映声波的成分。如果音高和响度变化混乱、听起来不和谐,基本上就是噪音了,反之,音高、响度与音色都很悦耳,就是乐音啦。那么我们可以听到声音的原理是什么呢?这是由空气的振动传至耳里振动鼓膜而引起,振动传至内耳,刺激内部的有毛细胞,将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能量并且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如下图耳朵的听觉构造。耳朵的听觉构造什么是感觉的代偿性?
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中,主人公是退休的军人史法兰,长期的失明生活使得他对听觉和嗅觉异常敏感,甚至能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盲人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看任何东西时眼睛都不聚焦,但他们可能比我们更能敏感地认识这个世界,好像用耳朵也能看见世界。当然他们的经验也源自他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耳朵不仅可以辨识声音的高低,对声音的左右、前后也都可以通过听到声音前后的时间差异而敏锐地感应,进而判断声音的来源。应用听觉的空间知觉能力,可将文字或影像传达给视觉有障碍的人,所谓“以耳代眼”,就是一般所说的感觉代偿性。鼻子是怎样闻到气味的?
英国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福尔摩斯被神秘人蒙住眼睛带到某处,却气定神闲地精确描述出沿途路线和所在地时,我们不禁感叹他通过途中的所听所闻来判断的奇妙。看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的观众,也会发出会心的笑声。我们之所以能通过鼻子闻到气味,是因为空气中的有味物质进入鼻内,碰触到位于深处的嗅毛,使嗅细胞兴奋,而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嗅球,进而传递给大脑产生的。鼻的嗅觉构造
嗅觉因为可用作侦察和定位的功能而进化和发展。当然,嗅觉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像狗、老鼠和很多以气味为主要生存条件的生物,它们具有相当敏锐的嗅觉。一些美食家或者调香师,也具有辨别微小和复杂气味的超常能力,他们主要依靠的也是嗅觉。味觉有哪些种类?
有些啤酒广告,也许只有很平凡的对话,却让人觉得或感伤、或温馨、或奇怪、或可笑。特别是有些广告片中并没有明确地为该品牌的啤酒进行具体的宣传,却成为人们一时的话题,真可说是不可思议的广告。这是因为它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放到一个具体的事物上,将人生的趣味与啤酒的味道相结合起来。
那么人们又是怎么感受味觉的呢?物质碰触舌头,进入舌间的味蕾,刺激其中的神经细胞,因而产生味觉。味觉的感受器基本有四种,可分为甜、苦、咸、酸。近些年,也有研究者发现第五种基本味觉,就是对味精的味道的感觉。所以有些食品多半掺入芳香剂,以添加食品的风味。此外还有辣味,但这不是纯粹的味觉。什么是触觉和肤觉?
小孩子用手指在妈妈背上写字,或是情侣之间用手指在掌上写字,只要文字不是很复杂,就能猜出来。这种以触觉代替视觉来传达信息的行为,便称为“感觉代行”。人们也不断研究用皮肤代替眼睛的可能性。例如,让视觉有障碍的人用手指来阅读文字的“点字法”,即盲文,通过皮肤的触觉来感知文字。通常肤觉可分为压、触、热、冷、痛五种,这些感觉的接受器散布于皮肤各处。但触觉无法像视觉那样同时掌握全部的刺激,也就是说,不能同时一一加以区别。因此,对触觉来说,接触皮肤的顺序与接触时间的差距是很重要的,此差距约需六万分之一秒。一般而言,触觉是很容易适应的,一旦习惯某种刺激后,这种感觉就完全麻痹了。这种性质也适用于味觉与嗅觉。什么是平衡觉?
有的人坐车乘船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通常说是晕车或晕船,这是由于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的不平衡的感觉。前庭器官是根椐重力作用确定方向的,当人们来自视觉系统的刺激与前庭系统的信息相互冲突时,例如,人在移动的车厢内看书,视觉提供的是静止的信号,而前庭觉提供的是移动的信号,这时就容易觉得恶心。
前庭的信息感受器位于人的内耳(见耳朵的听觉构造图),与小脑也有密切联系。平衡觉的研究在航空、航海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例如,为了适应航空及宇航飞行的需要,生理心理学必须研究加速度以及失重、超重等现象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什么是痛觉?
如果一个人没有痛觉,那么他的身体上总是有疤痕的,因为大脑没有警告他们这些危险,他们不会感到痛楚,所以痛觉实在是重要的防御信号,警示你远离伤害。当然痛觉也不能像味觉和嗅觉那样容易适应,因为它本身就是人的防御机制,痛觉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在那里确定痛觉产生的地方和痛觉的强度大小,然后产生行动计划。生活中,人们也希望更好地了解疼痛的产生机制,这样才能用更有效的技术来缓解人们的痛苦。例如,麻醉剂的使用等等。当感觉被剥夺时人类会怎么样?
1954年,加拿大的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被试者是一些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可得到20美元报酬,比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挣50美分要多得多,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实验。所有参与实验的大学生每天就是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时间要尽量地长,只要他愿意的话。他们有时间吃饭、上厕所,但是他们需要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视觉被限制);戴上纸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触觉被限制);头枕在泡沫橡胶的枕头上,空气调节器还会发出单调的声音(听觉被限制)。实验前,大多数被试者还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什么的。但后来他们报告说,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很短的时间。实验完7天后,被试者出现视错觉、视幻觉、听错觉、听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暗示性增高、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神经症现象等症状。这个感觉剥夺实验的研究表明,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处于隔绝的特殊状态时,人类会发生某些病理心理现象。什么是知觉?
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充满了光波和声波的信号,但你看到的不是光波,而是墙上的海报;你听到的也不是声波,而是广播中的音乐。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脑对外界整体的看法和理解,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例如,你看到苹果的红,闻到苹果的香,吃到苹果的甜,这些都是各自的感官对各种感觉的信息,但是你的知觉对这些信息进行整体的组织和加工,告诉你这是苹果。感觉与知觉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首先,知觉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刺激物给感官的刺激,那么感觉和知觉都停止了。其次,知觉是对所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最后,知觉要凭借过去的经验,其过程中还包括思维、记忆等的参与,所以知觉对事物的反应比感觉要深入些,也更完整些。
知觉有哪些分类?
知觉有三种: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主要利用双眼的视差,使得视网膜上呈现略有差异的映象,这是观察物体空间关系的重要线索。大小知觉是在深度知觉的基础上对不同远近的物体做出的大小判断。听觉空间知觉,在距离方面主要以声音强度为线索;而要判定声源的方位则必须依据双耳听觉线索。
2.时间知觉
对时间的客观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对于时间的知觉,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内部。外部评定可通过计时工具,或者季节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日落日沉;内部评定是通过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如女子的例假等等。
3.运动知觉
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感知,估计物体运动的速度,如交通航行、体育运动及军事射击等等。知觉有哪些组织原则?
1.接近或相邻原则
人倾向于在视野中,把在时间或空间上相邻或接近的刺激物更易知觉为整体,这是因为当刺激物之间的辨别性特征不明显时,人在知觉过程中经常会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寻找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得合乎逻辑或有意义的知识经验。(如图ABC)
2.相似性原则
人倾向于把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和形式等物理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种按照刺激物相似特性进行组织的知觉倾向,符合知觉组织的相似性原则。(如图DEF)
3.连续性原则
知觉的连续性原则是指个体倾向于把具有彼此连续或运动方向相同的刺激物,或即使其间并无连续关系的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如图G)
4.闭合原则
人具有将图形刺激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即使其间有断缺之处,也倾向于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在实际图形中它们根本不存在,因为没有线条或轮廓将它们闭合成图形,其实是观察者在心理上将这些线条或轮廓闭合起来,产生了主观轮廓,形成了完整图形的知觉经验,这体现了知觉组织的闭合原则。(如图H)
5.同域原则
人倾向于将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形状,这种知觉组织原则称为知觉的同域原则。什么是错觉?
在知觉的一些组织原则上,通常会产生一些错觉,即对客观事物不正确地知觉。虽然你眼见,但不一定为实,因而,人们能够通过控制错觉来获得期望的效果。比如,服装设计师通过知觉的原理来拉长模特的腿,化妆师或造型师通过知觉的原理来修正脸形,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利用知觉原理创造比实际空间更大或更小的空间等等。目前,在心理学中研究比例多的还是几何图形的错觉,如下图:什么是站台错觉?
所谓站台错觉(station illusion),是指当我们坐在停靠车站的火车上,观看另一列刚从车站开出的火车时,往往感到站台在移动而那列火车是静止的,这种现象称为站台错觉。这是由于两个对象的空间相对关系的改变,而又缺乏更多的运动知觉的参考体的情况下而引起的错觉性运动效应。什么是月亮错觉?
月亮错觉(moon illusion)是大小错觉的一种,当月亮接近地平线时显得大,当月亮正当顶空时显得小,差别约为1.5倍。这是因为当月亮接近地平线时,受到地面上熟悉的参照物的影响,所以看起来比较大;当月亮在正当空时,以天空为背景,所以看起来比较小,其实月亮是一样大的。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两小儿辨日的故事中,一个儿童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如车盖,到中午时分小如盘盂,所以早上太阳离我们更近。”另一个儿童说:“太阳刚出来沧沧凉凉,到中午时分热如沸水,所以中午太阳离我们更近。”前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原理就在于此。什么是时间错觉?
爱因斯坦晚年时曾对一群青年学生这样解释相对论:“如果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个小时,你会觉得好像只坐了一分钟;但如果你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一分钟,也会感觉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我们不知道爱因斯坦的回答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相对论,但我们知道他的话概括了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对时间的错觉。
时间有客观的长度,但在人心里,它又有相对的长度,这个相对的长度往往和客观的长度有出入。因为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不同的情绪和心态,对时间的知觉会表现为过快或过慢,这种对时间的不正确的知觉叫做“时间错觉”。和美女聊天是甜蜜的体验,人人都希望它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相反,在炽热的火炉边烤着,分分秒秒都是煎熬。那么什么时候人们感到时间快,什么时候又感到时间慢呢?一般来说,当所做的事情内容丰富、让人愉快时,感到时间过得快;相反,则感到时间过得慢。因为前者你希望它慢,就觉得实际的快;后者你希望它快,就感到实际的慢。
时间知觉还有一个特点是,在一个时间周期内,人们往往感觉前慢后快。比如,一个星期里,过了星期三,一晃便到了星期天。一个假期,过了一半,后面就特别快。这个规律也体现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时觉得时间过得慢,就像歌里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因为你觉得以后的时间还有的是。等老了,尤其过了30岁以后,就开始感到时间不那么多了,于是便开始着急,也就觉得时间过得快了。这个定律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时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充裕,任何时候,珍惜时间都是必要的。
第5章 意识与注意——为什么你总是看到你喜欢的事物
在清醒的状态下,我们知道我们在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有没有渴,有没有饿,或者不渴也不饿;也知道自己是高兴还是悲伤,是舒服还是不舒服;我们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去达到一定的目标。所有的这些心理活动,包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觉知,以及对外部事物的觉知,都是意识范围内的事情。
一个人的意识总是具有一定的特点,所以总是会对一类事物或几类事物比较感兴趣。或许你会发现,当你逛街的时候,你总会发现你喜欢的东西,这是因为那些你感兴趣的事物引起了你的注意,而你再把注意力停留在这些事物上时,又强化了你对这些事物的认识与喜欢。如果你注意一下便会发现你身边的朋友,他或者她穿衣的风格总体上很雷同,或许有的衣服是同样的,只是颜色不一样。你打开自己的衣柜时,也会发现,啊!原来格子衬衫真的有好多件,或者,原来波西米亚风格的裙子真是好多条了。什么是意识与潜意识?
韩剧《我叫金三顺》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金三顺的前男友闵贤佑在她工作的餐厅里举行订婚宴,订婚宴的前一天,他又突然觉得三顺可爱起来了。第二天,金三顺还是表现出正常工作的样子,可是在蛋糕上本该写的“新婚快乐”被她无意间写成了“浑蛋”两个字。这个让观众忍俊不禁的画面,也反映了金三顺的潜意识,更表现了潜意识的魅力。那么什么时候出现潜意识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意识的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他认为,人类的意识就像是一座冰山,露出水面能看到的部分是我们生活中能够明显感觉到的意识,比如自己的爱好喜欢,但是这些我们能意识到的只占整个意识的一小部分,而使我们产生冲突和纠葛影响的往往是隐藏在水面下的那一部分冰山,也就是潜意识。而前意识是指从潜意识过渡到意识的这部分。潜意识常常使得人们流露出冲突的口误或者笔误等等,人称弗洛伊德失误。什么是无意识?
很多人对心理学的认识,都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他的理论对心理学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比如,可能你的所作所为通常受无意识的影响,你自己也承认“我肯定是无意识这样做的”。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状态下不能成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的而没有意识到的欲望。正如上一问中所提到的“冰山理论”,人的无意识就是那些隐藏在水下的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的绝大部分。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无意识就像一个很大的客厅,各种冲动的客人都拥挤在此,它们都想进去意识主管的小接待室,以便引起那位叫意识的先生的注意,从而发挥作用。有一些无意识受到关注,而有一些被拒之门外,被驳回的一些无意识并不死心,也许会瞅准机会再伪装混进小接待室,如果总是不能,或许积郁在心就导致了变态心理。什么是个人无意识?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面组成: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如果说意识是最上面的能被人觉知的一层,那么个人无意识就是中间那一层被遗忘和被压抑的记忆与经验。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也称情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发现每个人都有一种情结,比如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权利情结等等。这些情结往往都具有情绪色彩,是一个个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片无意识丛林。当我们说一个人具有某种情结时,是说这个人沉溺于某种东西不能自拔,简单地说就是上了瘾;或者说的是一种深藏心底的情感或纠葛,比如思乡情结、初恋情结、处女情结、完美情结等。很多情结的形成源于童年时期的一些经验,或许是创伤式的,或许是其他形式的。但是荣格觉得也许还有比情结更深邃的东西。于是他发现了另一个层次的人格——集体无意识。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的重要区别在于,集体无意识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种族先天遗传的。而这种遗传的经验和记忆又是不被遗忘的部分,而且还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却又被全人类共同拥有,人人生而具有,婴儿与老人都不例外。在生活中,人们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有很多,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对黑暗、蛇、死亡、骗子、魔鬼的恐惧等等。
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与人类的生理结构同样古老,它记录了人类往昔岁月的所有生活经历和生命进化的漫长历程,而一般情况下人们却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
荣格曾用与“冰山理论”形式差不多的“小岛理论”来解释集体无意识,如果说意识是露出水面的小岛,个人无意识是潮来潮去而露出的水下小岛的部分,那么作为基地的海床岛的最底层就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这些原型都封存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当中,当集体无意识被唤醒之后,就会成为个人觉醒的意识。例如,也许从没见过蛇的人,在遇见后也会产生恐惧,就会采取适当的保护和预防措施。什么是弗洛伊德口误?
在生活中,有时会无意中说错话,那些不是原本打算说的话被称为“口误”。喜欢《老友记》的朋友一定会记得这样的故事情节:Ross和Emily在教堂里举行婚礼,Emily跟着牧师宣誓:“我,Emily,愿把Ross当成我的合法丈夫,无论贫穷与富有,健康与疾病,都将厮守一生!”轮到Ross宣誓:“我,Ross,愿把Rachel……”在场亲友顿时大惊失色——Ross居然把Emily的名字错说成原来的恋人Rachel!如果弗洛伊德老人家在场,他一定露出会心的微笑:Ross,你的内心深处依然爱着Rachel!
当然在生活中,由于注意力没有高度集中,或者紧张,或者一些习惯使然等等原因,出现口误也是在所难免。例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音员鲁健曾在他的博客上列举了一些播音员的口误,有的把“各位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说成“各位好,这里是中央气象台”,有的把“移动联通小灵通的用户们请发短信至”说成“移动联通的小用户们请发短信至”等等。人睡觉的时候有意识吗?
意识的形态可以划分很多种,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而且一种意识状态也可转化为其他的意识状态,睡眠就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人的一生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对睡眠的研究。近些年来,科学家用脑电波的变化作为观察大脑活动的指标来研究睡眠。经过实验发现脑电波有变化,并且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当大脑在清醒、警觉的状态下,脑电波频率比较大,达到14~30赫兹,波幅也较小;当大脑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脑电波频率比较小,多为8~13赫兹,波幅也较大;而当大脑在睡眠的状态下时,则脑电波频率更低,波幅更高。人做梦的时候有意识吗?
正如上一问所说,睡眠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梦也是人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通过用脑电仪提供的脑电波的变化可以观察大脑活动的变化,同理,用眼动仪测定的眼球运动作为指标,也可准确地检测人在睡眠时是否在做梦。
根椐脑电波的变化,可以把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阶段,时长约10分钟。
·偶尔出现短暂爆发的、高频率、大波幅的脑电波阶段,时长约20分钟。
·频率降低、波幅更大的脑电波阶段,时长约40分钟。
·各功能指标变慢,深度睡眠阶段,时长约90分钟。
这四个睡眠阶段结束后,会出现一种特殊的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那么,什么是快速眼动睡眠呢?顾名思义就是眼球会开始快速上下左右地移动,而梦境也开始出现,这个阶段大约时长5到10分钟左右。然后不断循环睡眠周期,直到醒来。什么是注意?
当你骑车外出,骑到路口时,看到交通灯突然由绿色变成红色,就会引起你的注意,你就停下车来。或者也许你在逛街,有喇叭在喊大减价,你会不会闻声而望?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你注意某物体呢?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指向的选择和被刺激物的抓获,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也就是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指感觉器官有容量的限制,不能同时对所有的对象都感兴趣,只能舍弃一些对象,而选择其中的一些对象。集中,是指心理活动聚精会神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平时,我们所说的“注意”,实际上省略了看、听、想这些心理过程,说全了应当是“注意看”“注意听”“注意想”。这也说明注意具有积极的、主动的意义,是人进行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什么是无意注意?
假设你正在听课,教室的门突然被人打开,“哐当”一声响,你会不由得往门口看一眼;假设你走在大街上,突然一个广告牌掉了下来,落地一声响,你会不由得循声而望砸到什么东西没有;假设你在图书馆或者书店看书,突然一个美女从身边走过,留下一阵香风,你会不由得抬头看一下美女。这些就是无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就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个人意志上的努力就能维持的一种注意。那么,什么事物比较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呢?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强度大的、突然出现的、对比鲜明的、新颖的刺激比较容易引起人注意,另外,变化运动的、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也比较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什么是有意注意?
如果说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那么,需要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了。例如,你上课要认真听讲,目不转睛;下课复习功课,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些都需要人的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相对成人而言,儿童的意志力还不够坚定,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学校设定一节课为45分钟也是有心理学根据的。
对于学习和工作来说,有意注意能产生较高的效率,比无意注意更能结出有意义的果实。因而,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和抗干扰的能力,充分发挥有意注意的效率。什么是有意后注意?
你或许已经发现,当你刚学自行车的时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两只手握着车把手还摇摇晃晃,稍没注意脚就踩了个空。而当你学会骑自行车后,你不需要怎么注意,就能顺利地骑下去,甚至两手脱开车把手,很帅很酷地骑着车,还可以看着路边的风景,这时骑自行车就成了有意后的注意。所谓有意后注意,指通过学习熟悉了学习对象,又有了兴趣,这时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将活动维持下去。
试想,如果很多活动或者操作都能变成有意后注意的话,那么我们会节省很多的精力,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更重要的活动上,就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注意的特征有哪些?
小明上小学,在家做作业,没做一会儿便想上网。他一边上网,一边吃东西,一边还听着流行歌曲。上了一会儿网,爸爸回来了,他又开始去做作业了。这一个过程当中,小明的注意力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再看看下面心理学上对注意特征的总结,对照一下小明的经历。
·注意的稳定性。指在同一对象环境或同一活动上的注意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指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分配。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什么是注意的集中性?
在激光闪耀、音乐震耳欲聋的迪斯科舞厅里,如此嘈杂的场合,只要大声说话,仍可与他人交谈。这是因为人们对所需要的信息特别加以关注,所以就算在噪音的环境中,对自己想听的说话声,仍旧可以全然入耳。又或者在鸡尾酒会上,人们彼此之间轻松交谈;又或者在说人坏话时,为避免当事人听到而轻声细语,但是还是可以听到。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声音的方向、说话的嘴唇活动、音质与声调的不同来预测对方所说的话,并以此作为了解谈话内容的线索。所以,心理常识告诉我们,注意是有集中性的,先从很多信息中挑选必要的,而集中则是对所挑选出来的信息进行专心致志的处理。什么是注意的选择性?
一位医生、一位房地产商和一位艺术家是好朋友,他们一同去三人共同的朋友——一位医生家吃晚饭。路上他们经过了一条繁华的街道。到了医生家以后,医生的小女儿请他们三个人给她讲故事。艺术家说他沿着街道走,看见在天空的映衬下,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穹隆,暗暗的金红色在落日的余晖中泛着微光,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房产商说他在街上看见两个男孩子在讨论怎样挣钱,一个男孩说他想摆一个冰激凌小摊,想把地址选在两条街道的交会处,因为在那里紧挨地铁的入口处,人多密集。他觉得那个男孩具有成为杰出商人的素质,因为他认识到了经营位置的价值。医生说他看见有一个橱窗从上到下都摆满了盛放各种药品的瓶子,这些药品用于治疗各类消化不良,一些人正在挑选。可是医生明白他们所要的也许不是什么药品,而是新鲜的空气与充足的睡眠,但是他却不能告诉他们。
三个人走的是同一条街道,看到的街道却如此不同。这里涉及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特征。人们的生活环境,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只要你走出家门,就会在各处碰到或接触到种种事物,比如大街上的商店悬挂着彩色广告,晚上闪烁的霓虹灯吸引着人们去选购商品;当你走到公共场所时,会看到“严禁攀折花木”的标语;在汽车站、火车站、轮船码头时,你会听到广播告诉旅客们开车时间等等。但是每个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却不一样。心理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注意是有选择性的,而各人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会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注意选择。
第6章 动机与行为——了解行为的背后
在《圣经》第一章创世纪里讲道: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用泥土造了一个人,取名叫亚当,让他主管一切。后来上帝觉得他一个人生活不好,于是取了他的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上帝让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生活,园子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上帝对亚当和夏娃说园子里的东西随他们管理,只是一棵分辨善恶树结的果子不能吃。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过着非常快乐的生活,只是夏娃每当看到那棵分辨善恶树的果子又红又大、讨人喜爱的样子,就非常想尝一尝,但一想到上帝说的话又忍住了。直到有一天,蛇对夏娃说,其实分辨善恶树的果子非常好吃,而且吃了还可以增加智慧。夏娃经不住诱惑,终于偷吃了一个果子,而且还让亚当吃了。吃完后,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上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他们来到大地上,开始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祖先,而且需要劳作才能从地里得到吃的。
如果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祖先,我们不难从他们身上找到人类的心理,比如,他们为什么要偷食禁果?因为禁果分外香,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是引起人们的好奇与逆反心理,人们越想做。什么是动机?——你为什么这么做
马路上出现了一起交通事故,大家都围在那里看。有一个人没挤进去,光听见围住的圈里面的人在议论:“真惨,都压成这样了。”“可不是嘛,恐怕活不了了。”他又看不见,只能干着急,一着急就喊:“让我进去,我是死者的弟弟。”这一喊真管用,人群中立马让出一条路来,他进去一看,地上躺着一只狗。可见,人们对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并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去做某事。驱动力驱使人去做某事时,这种驱动力就是动机了。动机有哪些种类?——动机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动机的分类也不一样。按动机的起源分,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行为动机的社会价值分,可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按照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来分,可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等等。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引发动机有什么条件?——《枪王之王》的杀人动机
电影《枪王之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香港某基金经理关友博在实战射击比赛中夺冠,并结识了亚军、警员庄子维。后来关友博巧遇抢劫案,他连续开枪击毙4名劫匪,成为市民眼中的英雄。而心思缜密的庄子维认为事情并非看到的那么简单,根据种种线索他对关友博产生了怀疑,将他锁定为嫌疑对象,并且寻找他杀人的动机与目的。看过电影《枪王之王》的观众,一定记得庄子维为了寻找关友博在抢劫案中杀人的动机,连夜看犯罪心理学书《犯罪心理与动机》的画面。
关友博想利用这些不记名的债券洗钱,联合了好友警员和枪具店老板一起做案,但他策划的抢劫案中,不料有交通警察出现,使得事情不像想象中的顺利。当后来他成功洗钱,别人给的是不能用的连号美元时,他受不了好友枪具店老板的逼迫,又杀死了枪具店老板,最后事情一一败露,这个抢劫案的幕后策划人关友博,最终被庄子维设局围捕。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引发动机的两个条件是驱力和诱因,或者简单地说,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内在条件就是需要,动机就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需要很强烈时,又有满足的对象存在时,才能引起动机,离开需要的动机也是不存在的。外在条件,是指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需要时的外在刺激,也叫诱因。对照电影《枪王之王》,聪明的你,有没有分析出关友博的动机呢?需要与动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内需与转化
虽然动机是由一些需要转化而来的,但是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根源与基础,而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原因。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例如,鲁滨逊漂流在荒岛上,很想与人交往,但是荒岛上缺乏交往对象,所以这种需要无法转化为动机。后来鲁滨逊遇到“星期五”之后,就开始教他各种事情,因为他需要有人与他交往,最好这个人还能明白他表达的意思。
所以,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需要转化成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需要转化为动机要有适当的条件,有了条件后,才能促使人得到与满足需要。其次,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也就是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需要得到满足。哪些需要必须先得到满足?——需要的层次理论
人的一生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俗话说,吃喝拉撒,这些都是生理需要。我们还需要爱,需要被爱,需要被人尊重,需要成就感等等。那么,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有时间先后的要求吗?答案很明确,有的。如果你连饭都没吃饱,你怎么有力气好好工作、学习、上班呢?也许你会说,那些革命战士被敌人压迫得没饭吃,他们照样革命。是的,这是因为革命战士的需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又怎么讲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的顺序是这样的: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但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动机强烈时,低级需要会服从于高级需要。换句话说,此时的高层次需求的力量比低级需要的力量大得多。什么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食物、水、睡眠和氧气
食物、饮用水、睡眠和氧气中,任何一种的极度缺乏都会改变一个人。如果一个人极度干渴,那么,除了水之外,他对其他任何东西都会毫无兴趣,他的一切感官将会只为水而生存;他梦见的是水,看到的是水,感觉到的是水,只对水发生感情,只为水而活。
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你被困在沙漠的一个山洞里,山洞里有渗下的泉水,而且你有足够的干粮,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星期,你活得还比较滋润。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的泉水减少到了平时的四分之一,你焦躁不安,对处境感到绝望,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又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泉水完全断绝了,你没有办法,开始干渴地舔舐每一点洞壁上剩下的水痕,终于连水痕也找不到了。开始你可能试着去挖掘水源,过了两天以后,你受不了了,你只能够躺在那里保持水分。你太干渴了,熬不住睡着了。这时我们走进你的梦里,发现你处在一个满是水的世界。在水中你又是欢呼又是狂饮。对于此时的你而言,乌托邦就是一个充满水的地方,生活的意义对你而言就是饮水,其他什么自由、爱、尊重乃至哲学、艺术则通通地不被考虑。
当然这种情况较为极端,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在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实际生活中,“我渴了”的意义仅仅是说一个人所感受到的口渴,他所遭遇的只是短暂的口渴,这与长期状态的极度口渴有本质的区别。什么是安全需要?——对熟悉的依赖
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如果得到了相对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安全需要,这具体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与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赖等等。我们不妨试着观察儿童,这可以加深对安全需要的理解,因为,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身上人为抑制情感的现象较少,而成年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装模作样地对缺少安全感表现得镇定自若、不动声色。一个普通的孩子面临一个崭新的、陌生的、奇特的、难以对付的刺激或情况,常常会出现恐惧的反应,例如从父母身边走失、短时间内与父母的分离、陌生的面孔等。孩子会依赖于他们的父母以求得安全与保护。孩子需要一种安稳的程序和节奏,一个可预见的有秩序的世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生存环境便是父亲的呵护、母亲的怀抱。一个在父母整天吵架谩骂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安全需要是得不到满足的。
在现代成年人的生活中,安全需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生活在当前社会的现代人很少再会受到野兽、动乱、暴政等的威胁。如果要清楚有效地观察此类需要的存在,我们需要把目光转向那些神经质的人、经济社会中的穷困潦倒之辈,或转向一个动荡骚乱的社会。
有一种常见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到底什么是安全与稳定的需要,这就是对于日常事物的偏爱。人们总是偏爱熟悉的事物,而非不熟悉的事物;偏爱已知的事物,而非未知的事物;偏爱已有的行动规律与秩序,而非无规则的变化。什么是归属与爱的需要?——人人需要爱与被爱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以后,归属和爱的需要便凸现了出来。在这个时候,个人会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缺少一个爱人,他会渴望与人们有一种感情深厚的关系,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他是如此地渴望归属感、爱与被爱的感觉,以至于忘掉了他饥饿的时候是怎样把爱情看成一座不现实的海市蜃楼。此时,归属与爱的需要控制了他,他感到孤独,感到遭受抛弃,抬头四顾,举目无亲,他感到深深的痛苦。
关于归属感,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途径理解它。这个需要导致的现象很常见,现代工业化社会引起的频繁流动,传统团体的瓦解,家庭分崩离析的不断增多,持续不断的都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乡村式亲密的消失,现代社会中那些肤浅的友谊都加剧了人们对归属感的渴望。人们希望能够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外来危险,共同面对同一件事情。人们会在别人对自己的协助中获得满足。所以战争中士兵们的战友关系会带来终生亲密的友谊。
关于爱的需求,在这里要作一点区分,那就是爱与性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性是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生理需要来进行研究的,是最低层次的生理性需要,性的需要未必会导致爱的需要,而爱的需要则可导致性的需要。爱不仅仅包括给予别人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一个人只有曾经接受过足够的爱,起码是在幼年时期享受到足够的爱抚,他才会对别人有爱心,才会对整个世界抱有一种积极的看法。什么是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自信与成就感
我们都知道,除了少许病态的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受到尊重,包括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我的尊重。相对来说,自己对自我的尊重要更重要一些。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即是自尊,自尊需要的满足是指由实力、成就、优势、用途等等自身内在因素而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外界对自己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则是地位、声望、荣誉、威信等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自尊需要的满足可以获得一种自信的情感,使我们觉得自己在世上有价值,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在世上能够发挥一技之长,能为别人所需要。而一旦此类需要受挫,我们就会产生自卑的感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除非经过相当的努力,否则我们会因为自我形象的渺小而愈发感到失败和自卑。
自尊建立的基础也有不同,有基于他人看法的自尊和基于真实能力的自尊。最稳定与健康的自尊应当是建立在真正的能力与胜任之上,依靠外在的名望、别人奉承而获得的尊重很有可能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
即使是在自尊内部,我们也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划分:一种是基于单纯的意志力量、决心和责任感而取得的实际胜任与尊重,从而形成理想化的自1、另一种是凭借人的内在天性与素质,非常自然而轻松地取得的成就。这种划分在许多时候是很有帮助的。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自我“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一个人在其他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便开始突出。这时候他会很乐意去工作,对他而言,这时候的工作不是生活所迫,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获取荣誉,而是一种兴趣。这时候他确确实实是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
即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他还是会产生新的匮乏与不安。为什么呢?因为他必须正在做他真正喜欢做的事。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画画,学者必须搞研究,甚至一位老农必须每天到田间地头转一圈,否则他就会躁动不安,难以宁静。一个健康的人天性中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浪漫与不切实际,但毋庸置疑,每一个成熟的人,每一个其他需要都得到满足的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究竟适合做什么?
不同的个体满足这一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方式大不相同,有的人会想成为一位体育健将,有的人想当诗人,有的人想当官,有的人想在工商界一展才华等等。在这一需求上,个人的独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动机与学习效率有什么关系?——倒U字型的曲线
曾有一位学者对于动机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做了一项训练老鼠逃生的实验。老鼠在一个装满水的Y型水槽里,通过控制灯的亮度和老鼠沉入水底的时间,来调节实验的难易度和逃生的动机水平高低。结果发现,小老鼠找到亮度出口逃生的成功率和实验要求的难度有关,如果实验要求完成的水平较低时,动机越强,逃生的成功率越高;如果实验要求的目标过高,动机达到一定水平后,正确率不高,反而下降阻碍了成绩的提高,无法完成目标,进而可能丧失信心。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动机与学习效率呈倒U字型的曲线,过强或过弱的动机,都会带来低效率。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审视自己的目标,维持在适当的水平,制订可行的目标,就能取得最佳的成绩与效率。因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的时候,应该先客观评价一下自己的目标是否过高,然后实事求是对目标进行调整,制订合理的计划与目标。什么是本能?——行为的控制力
可能很多人最早认识三文鱼,是从肯德基开始的。三文鱼又叫鲑鱼,是深海鱼类的一种,其实它也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溯河洄游鱼类。它能从几千公里外准确地游回到它们的出生地点,然后在那里产卵,产后又回到海洋生活。蜜蜂通过自己的信息系统告诉同伴食物的所在地,蜘蛛天生就能够编织复杂的蜘蛛网等等。那么,它们的行为方式又由什么来控制呢?你可能猜出是由于物种的基因遗传和生存的本能。是的,每种动物的行为都表现出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习得行为的组合。对此,弗洛伊德也曾提出人类感受到的驱力来源于生的本能(包括性欲)和死的本能(包括敌对行为)。因此,本能的选择对我们的生活也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人的行为控制力受什么影响?——棉花糖的诱惑
197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l)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参加实验的都是4到5岁的孩子,测试的工作人员在每个孩子的桌子上放了一块棉花糖,告诉孩子们说15分钟后再回教室。并且告诉孩子们说,他们随时可以吃掉那个棉花糖,但是如果谁没有吃掉,将会得到另外一块棉花糖。这是一项通过延迟满足感的方式来了解行为的自我控制力的实验。
对于孩子来说,棉花糖的诱惑真不小。也许15分钟的时间太长了,没能忍住棉花糖诱惑的、自控力相对差点的孩子,没坚持到15分钟就把糖吃了。而自控力比较强的孩子,要么闭着眼晴想别的事儿,要么做别的事情,都尽可能地转移注意力。当然,他们忍住了15分钟的诱惑,得到了两块棉花糖。
通过这个棉花糖的实验,测量到每个人的自控力是有差异的。几年后,这些参加测试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成长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自控力较强的,在成长过程中也能善于控制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控力较弱的,每每只满足于瞬间的满足。通过棉花糖实验的教训,你学到了什么呢?怎样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力?——衡量的四品质
正如上面的故事所说,每个人需要有自控力,或者换句话说,需要有意志力,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强弱、健全与否呢?可参看以下四个品质:
果断: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决断和执行的心理品质。
自觉:即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认识,并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预定目的。自觉性强的人既能独立自主地按照客观规律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不屈从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坚定地达成目标。懒惰、盲从和独断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自制、自控:是指善于促使自己执行已做出的决定,排斥与决定无关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
坚韧:坚持自己的决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以达成目标。什么是成就动机?——他为什么成功了
我们常常在书上、杂志上、报纸、电视上,看到某某人的成功故事,或者报道与采访成功者的经历。我们一方面沉浸于这些给人鼓舞的励志故事里,一方面又在想他为什么能成功。所以微软中国公司前总裁唐骏就曾写过一本书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且不说这个成功能不能真的复制,亦或有人调侃能复制不能粘贴,但至少人们都想看看这本书里到底写了什么成功秘诀。那么这里就涉及心理学里说的个人成就动机。
那么,什么是成就动机呢?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追求他认为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并且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或者说用一种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取得活动成功的动机。当然,这也取决于每个人对于成功的需要,需要的不一样,使得每个人在实现个人的目标与计划上也体现个体差异。例如,有的学生能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有的遇到困难就退缩,自然各自有不同的结果。什么是行为?——行为的背后
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一个男子爬上一栋大楼,要从6楼纵身跳下去。当时,数百名群众驻足围观,干警们也上楼做他的思想工作,劝他放弃轻生的念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还是没有进展,而楼下围观的部分群众却还不时发出欢呼声,还有“快跳啊”“我都等不及了”等叫喊声。当男子从楼上纵身跌落时,围观人群中竟随之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案例中的冷漠行为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鼓励他人跳楼的行为。怂恿他人自杀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逃避道德义务、关爱人的责任,对个人与社会来说,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对于那些麻木冷漠的行为我们可以谴责,但同时也愿更多的人彰显正义与爱心。看到他人遇难,有能力救助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应当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尽力而为,这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也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正义感与同情心。态度可以改变行为吗?——态度与行为
如果一个儿童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个事物表现出正当的态度时,就容易得到父母的允许,并且得到父母的微笑和赞扬,甚至是鼓励。如果儿童的做法或者态度并不正当,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允许,反而会得到父母的皱眉和规劝,甚至是训斥。这样一来,父母亲用自己的态度来决定了孩子的态度,或者说是评价了孩子的态度。久而久之,父母亲在态度上的影响力,使得儿童建立起最初的行为风格,一旦风格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因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决定行为前的思想和想法,但是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态度也可以改变,主要源于个人原来的立场和后来所支持的立场的差距。比方说,你觉得你一直是在为老板打工,好像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他所做的,你的态度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想法,你的行为也是消极的;如果有一天,你忽然觉得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自己做的,是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时,你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你的行为也就变得主动而乐观了。如何正确地对失败进行归因?——归因与行为
小张上初中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情况,但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上了高中以后,他的成绩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很有压力。平时晚上看书、做作业经常熬到很晚,电视节目也很少看,文体活动更是很少参加,真的非常用功读书。可是第二个学期,依旧没有考出理想成绩。为此,他感到失望与自卑,以致常常失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前人海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式。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行为的成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
能力,也就是评估自己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反省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以自己的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自认为此次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按照这四个方面,又分出三个维度:
因素来源,控制因素是来自内在条件还是外在环境;
稳定性,影响因素是否稳定,在类似情境下是否具有一致性;
能控制性,影响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根椐以上三个维度,能力、努力是内控的维度,其他属于外控的维度;能力与工作难度是稳定性的维度,而四个因素中只有努力可凭个人意愿控制,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控制。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失败。可见,我们对于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附:意志力测试
1.你正努力攒钱准备年底去旅行,但你看到了一件价格非常昂贵但很适合与她(他)约会时穿的衣服。你会
A.每次经过那店铺时都蒙住眼睛,直至过了约会日期
B.寻觅其他店铺买一件样式相近的衣服,但价钱便宜很多
C.不顾一切买下它,宁愿哀求父母或朋友借钱给你去旅行
D.放弃它,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你的旅游大计
2.你深信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他),但她(他)只在无聊时才想起你。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她(他)要求与你见面,你会
A.立即冒着雨去找她(他),纵然路上花数小时也是值得的
B.挂断电话
C.婉言拒绝,虽然你很不情愿,但你需要一个真正关心你的人
D.先要她(他)答应以后更好地对待你才答应去,她(他)照例微笑着应允
3.你对新年所许下的诺言所抱的态度是
A.只能维持几天
B.维持2~3年
C.懒得去想什么诺言
D.到适当的时候就违背它
4.如果你能在早上6点起床温习功课,晚间便有更多时间休闲,并且令你做事更有效率。你会
A.虽然每天早晨6点闹钟准时闹醒你,但你仍然赖在床上直至8点才起来
B.把闹钟调到5点半,以便能准时在6点起床
C.约在6点半起床,然后淋热水浴使自己清醒
D.算了吧,睡眠比温习更重要
5.你要在6周内完成一项重要任务,你会
A.在委派后5分钟即开始进行,以便有充足的时间
B.限期前30分钟才开始进行
C.每次想动手时都有其他事分神,你不断告诉自己还有6周时间
D.立即进行,并确定在限期前两天完成
6.医师建议你多做运动,你会
A.只在头一两天照做
B.按医师的话做,身体变健康后依然坚持
C.每天跑步去稍远处买雪糕,然后乘计程车回家
D.依指示去做,待医师说身体变得健康了即放弃
7.周末朋友想跟你通宵看影碟,但你需要明早7时起床做兼职,你会
A.看到晚上9点半回家睡觉
B.拒绝,好好地睡一觉
C.视情况而定,要是太疲倦就告退
D.看通宵,然后倒头大睡
[评分标准](1)分数为13分以下:
你并非缺乏意志力,只不过你只喜欢做那些你有兴趣的事,对于那些能即时获得满足感的工作,你会毫无困难地坚持下去。你很想坚持你的新年大计,可惜很少能坚持到底。(2)分数为14~21分:
你很懂得权衡轻重,知道什么时候要坚持到底,什么时候要轻松一下。你是那种坚守本分的人,但遇到极感兴趣的东西时,你的好玩心会战胜你的决心。(3)分数为22~28分:
你的意志力惊人,不论任何人、任何情形都不会使你改变主意;但有时太执著并非好事,尝试偶尔改变一下,生活将会更充满趣味。
第7章 学习与记忆——冤家路窄的记忆与遗忘
人生在世,大事小事,都离不开记忆;没了记忆,就和没了大脑差不多,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记忆,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可如果问一句:“什么是记忆呢?你了解多少关于记忆的基本知识呢?”恐怕能说得像那么回事的人还真不多。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反映机能的一个基本方面。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全面、更深入;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有了记忆,先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成为统一的过程,并形成他的心理特征。没有记忆,一切心理的发展、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即使记忆发生局部的或一时的障碍,如因脑受伤或精神病患而发生的对某一时间阶段以前的经验或某一类经验的全部遗忘,心理活动也要发生极大困难。什么是学习?——见闻模仿、温习练习
学习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而导致行为和意识、潜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意思是说学了之后要及时经常地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按照孔子的看法,“学”是指闻、见与模仿,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从而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指接受感官信息与书本知识等等。“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指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实质上,学习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什么是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
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叫非条件反射,例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婴儿的吮乳等等。再比如,吃梅子就让人直流口水,这些反射活动都是人与生俱来、无需学习就会的,属于非条件反射。狗进食自然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无关刺激。但是,如果每次给狗喂食前,都先听铃声,这样多次结合后,当铃声响时,狗就会有唾液分泌。这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作为信号刺激或者说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巴甫洛夫给狗做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
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这个心理常识告诉我们,是不是当孩子在哭闹的时候,你为了让他停止哭闹,就给他买吃的买玩的?这样,孩子会在这样的过程中运用哭闹来要挟你,实际上是你自己惯坏了他。恐惧是怎样学习到的?——华生和小阿尔伯特
华生认为恐惧可以通过学习而产生,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消除。他试图在实验室里证明他的理论,他找来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阿尔伯特做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想让阿尔伯特对大白鼠产生恐惧反应。实验开始时,他发现孩子一听到大的声音和失去支持时,便产生恐惧反应;另外他发现孩子对12英寸之内的东西很感兴趣,无论是什么,他都想法得到并摆弄它,这些反应同其他孩子的反应是一样的。华生开始正式做实验,他先让阿尔伯特玩弄一只大白鼠,孩子玩得很高兴,几周之内毫无惧怕的迹象。后来当阿尔伯特伸手去摸那只大白鼠时,华生就用锤子猛敲一只钢棍(直径1英寸,长3英尺)发出很强的噪声,阿尔伯特产生了很不愉快的感觉。以后华生便重复地这样做,每当孩子伸手触摸大白鼠时,华生便敲击钢棍,孩子便猛然跳起然后跌倒,继而哭泣。一周之后华生又让阿尔伯特玩弄大白鼠,这时孩子对动物不怎么感兴趣,看来有点胆怯。在进行本实验之前,阿尔伯特是不怕大白鼠的,而这种实验重复多次之后,他不但惧怕大白鼠,而且害怕兔子,害怕用海豹皮做的衣服外套和棉花。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曼谷的大象如此软弱
在泰国曼谷的街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象夫领着大象一路走,一面让大象将象鼻朝路人伸出去,偶尔来点屈膝或摇头摆脑的动作;助手们则在人群中向人们兜售香蕉或甘蔗来喂食大象。旁观的人或出于好心或出于趣味而自掏腰包,因为泰国的古老传统中大象可以带来风调雨顺,甚至有的泰国人仍旧在大象肚子底下走三次来祈求好运。午间气温高的时候,不适合上街工作,象夫和助手们就在空地上用野草搭起了防水布,用长长的链子拴着大象,以免它们在象夫等人打瞌睡时乱走。实际上,除非有人偷,大象一般都不愿意动弹。由于这些大象从小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在街上做卖艺工作,从小就被链子拴得严严实实,逃到无次数也逃不掉后,就不再主动地逃脱了,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当人或动物经历某种挫折的体验后,在情感和行为上也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习得性的无助感。再比如,一个学生每次参加考试,每次都考不及格,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正是由于以往的挫折经历,使得他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当我们了解到这些心理常识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天生的,只是后天不好的经历而习得的。我们可以重新改变认识,可以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有什么规律?——强化学习的效果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桑代克曾用小鸡、猫等动物,设计一些迷宫和箱子,来研究动物的学习能力和逃脱行为。例如,他将小鸡放入迷宫,小鸡在一次次的实验中,慢慢学会了找到出口。他认为成功的行为带来的快乐让小鸡记住了这些行为。这就是桑代克学习定律中的强化定律。
当一个行为出现后,伴随着喜欢的事情,就叫阳性强化。比如,你的宠物狗如果在转圈后得到它想得到的食物,那么它将学会转圈;如果你的孩子,自己洗好了袜子后得到你的赞许和表扬,那么他将学会继续这样的行为,所以,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一个行为出现后,讨厌的事件就解决了,就叫阴性强化。比如,你不喜欢下雨,但是使用雨伞或雨衣,事情就解决了,那么你将继续带着伞。
当一个行为出现后,伴随着讨厌的事情,就叫阳性惩罚。比如,你吃面的时候太着急而烫了嘴,疼痛惩罚了你的着急,下次你可能就不再那么着急了。当一个行为出现后,喜欢的事情就消失了,就叫阴性惩罚。比如,当一个女孩打了自己的弟弟,父母亲就取消了给她的零花钱,运用负面的惩罚让她知道以后不能再打弟弟了。聪明的你,有没有记住以上的心理常识,巧妙地运用强化法来改变生活中的行为呢?什么是记忆?——从回忆和认知中搜寻信息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认知”四个基本环节。四个环节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认知的前提和基础;回忆和认知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识记通常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例如识记外文单词,常是经过多次诵读,形成它的音、义、拼法间的巩固联系,从而记住它。当然也可能经过一次感知就能记住,所谓“过目不忘”。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识记非常重要,因为要形成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必须要有良好的识记做前提。
识记过一个事物后,当那个事物不在你面前时,你的头脑中仍然会出现那个事物的形象,这叫做记忆的表象。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比如,一说起大象,你的头脑里就会浮现出大象的样子,有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等等,近在眼前似的,这就是直观性;你或许见过许多种大象,比如亚洲象、非洲象,或是成年象、小象、公象、母象等等,各有各的特点,可事后浮现在眼前的大象形象无非就是身体庞大、鼻子很长,这就是概括性。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内容。我们在记忆中能够回忆很久以前看到的人、事以及听到的声音,主要是依靠表象来实现的,因而表象在记忆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回忆,就是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目前,把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而客观事物出现在眼前,人感到熟悉并确知是以前感知过的,则叫做认知。记忆主要以回忆(再现)和认知(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回忆和认知之所以可能,是由于经过了识记。记忆都有哪些分类?——感知、逻辑、情绪、运动
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等,都是记忆的内容,并据此可将记忆分为感知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四种类型。
感知形象记忆。就是把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看到大街上跑的汽车,就会对汽车的形状有记忆。
逻辑记忆。逻辑记忆就是把概念、公式和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数学公式、物理定理的记忆。
情绪记忆。就是把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和好朋友外出游玩时的高兴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就是把做过的运动或者是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游泳、骑自行车的动作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这四种记忆形式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什么是短时记忆?——你记得住电话号码吗?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那么什么是短时记忆呢?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一个过渡阶段。它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比如,你从朋友那里听来一个电话号码,可以马上根据记忆记录下来,但过后要想用那个号码,则只能看记录了。这个记录靠的就是短时记忆。再比如,听课时边听边记笔记,也是依靠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一般只有7±2个单位。一个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利用组块法可以增强短时记忆。例如,现在的移动电话号码共有11位,超出了7位的界限,一个个地记很难短时记下来,而如果把它分为三个组块来记,就容易多了。运用组块法,个人的知识经验很重要。例如,心理学家曾经对象棋大师、一级棋手和业余新手对棋局的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一个随机设置的棋局,大师、一级棋手和业余新手的回忆正确率没有差别;而对一个真实的棋局,大师的记忆准确性为64%,一级棋手为34%,业余新手却只有18%。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在真实的棋局中,高水平的大师和棋手可以利用丰富的经验发现和建立棋子之间的关系,形成组块,迅速记忆;如果是随机摆放的一盘散棋,大家都一样,大师和棋手的经验组块优势就不复存在了。什么是长时记忆?——从似曾相识到我认识你
长时记忆是指存取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的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其实,长时记忆大部分来自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主要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据此,你大概可以知道应该如何正确、高效地运用你的记忆力了。比如,来记“transportation”这个单词,如果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费劲又容易出错,而如果把这个单词分成“tran”“sport”“ation”三个部分就好记了,这是短时记忆的技巧。你如果想长期地记住这个单词,就要反复进行短时记忆,并且不断将它和其他词比较、联系,才能奏效。
也许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大街看到一个朋友或同学或以前的同事或过去的一个熟人,但是你想不起来他或她叫什么,只觉得似曾相识,而且好面熟。也许,擦肩而过之后,你才想起来那个熟悉的人的名字。也许,对方已经认出你来,叫你的名字,你也不好意思,你只能说:“哎呀,是你呀!”却说不出人家的名字。因为长时记忆都在头脑里存储,但有时提取会受时间和各种原因的影响。怎样把知识记得更牢?——记忆的系统性
有这样一个人,他想要充实自己,想学习掌握整部百科全书。于是他从头开始学,可是从“A”开始学到100多条的时候,就再也学不下去了。这让他很苦恼,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实际上,即使他继续这样学下去,也不会有多大效果,因为他违背了记忆的规律。
记忆不一定是下工夫越大,效果越好,它是有方法可循的。一般来说,死记硬背的效果反而不好。那么怎样记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要想最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把知识放到一个体系之中。有了相互的关联和比较,知识才容易记忆。百科全书是一种辞书,它不是按知识体系编排的,所以不好记,甚至因其枯燥,会让人半途而废。
有些人知道得并不少,可是在记忆里他们的全部知识,只是一些死东西,当需要忆起某种东西时,却总是忘记。有些人,知识虽然可能少一些,但全部得心应手,并且能够随时在记忆里再现所需要的东西。两种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脑子里没有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而后者却有。我们在记忆的时候,从一开始,就不要随随便便地、泛泛地学习东西,而是在学习的同时建立起知识体系,在脑子里把知识和用这些知识的场合联系起来。或者说,材料在识记过程中应当被不断地加以系统化。在此过程中,从事物中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俄国军事家苏沃洛夫建议说:“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但是在这个仓库里有许多隔断,因而应当尽快地把一切都放得井井有条。”什么是遗忘?——冤家路窄的记忆和遗忘
记忆和遗忘既像是冤家,又像是形影相随的孪生兄弟。人从开始记忆的那一刻,遗忘也就开始了。遗忘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也是维持大脑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一步。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最早的系统研究,发现遗忘在识记之后就立即开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用无意义的音节做记忆实验材料,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一条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第一个小时内遗忘很快,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除了遗忘规律,艾宾浩斯的发现还揭示了在长时记忆中保存的信息能够持续多长时间的问题。研究发现,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可以保留数十年。所以儿童时期学过的东西,即使多年没有使用,一旦有机会重新学习,都会较快地恢复到原有水平。如果不再使用也可能被认为是完全忘记,但事实上遗忘绝不是完全彻底的。
除了时间因素以外,遗忘的进程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人们最先遗忘的往往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的、不需要的以及不太熟悉的信息。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启示我们,如果想取得理想的记忆效果,便要不断地对记忆材料进行重复,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你的遗忘速度会快于你的记忆速度。人为什么会遗忘呢?——大脑储存的信息丢失了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即消退和干扰。消退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论则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而一旦干扰被消除,记忆就可以恢复。许多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的遗忘,自然消退起到一定作用,但主要还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一般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那么干扰又是如何导致遗忘的呢?研究证明,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是由于某种形式的信息提取失败。什么是记忆障碍?——事物映象被破坏了
所谓记忆障碍,是指人脑受到损伤或在精神因素影响下不能正常反映过去经验中发生的事物的异常心理现象,即由于记忆过程部分或完全受到破坏,使人不能把脑中反映过的客观事物的映像或经验以痕迹的方式保留下来并加以再现。
记忆障碍主要有三种表现:
记忆增强。指人在病态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如患有强迫症、躁狂症和偏执性障碍等,对原来已经遗忘的经验或根本记不起来的事情能十分清晰地记忆起来,甚至包括许多久远的事件细节。
记忆减退。指人的“识记”“保持”“回忆”和“认知”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人或本人发病之前的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或某一个环节受到严重破坏,导致记忆能力减退。记忆减退可能是短时记忆减退,也可能是长时记忆减退。一般是由短时记忆减退逐渐发展到长时记忆减退,直至产生遗忘症。
歪曲记忆。又可称为潜隐记忆,指把过去见过、听过、读过甚至梦中体验过的东西与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起来,相互颠倒,确认这是自己实际体验过的事物。什么是遗忘症?——导致的原因
遗忘症是记忆障碍的一种,通常表现为对过去的经验不能记忆。临床上,通常由心因性和器质性两种原因导致遗忘症。
心因性遗忘症。所谓心因性,是指因情绪因素而导致遗忘症。如长时间的焦虑、注意力涣散、内心矛盾等,均可引起记忆障碍。情绪既能影响识记,又能干扰回忆过程。心因性遗忘的典型表现是,同过去经历的某一特殊时期有关的或与强烈恐惧、愤怒、羞辱情境有关的特定记忆丧失,即遗忘内容具有高度选择性。心因性遗忘症具有暂时性,较易治疗。
·器质性遗忘症。器质性遗忘症是指由器质性脑病引起的遗忘,最初往往表现为最近事件的遗忘。遗忘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脑外伤程度直接相关。通常分为逆行性遗忘症和顺行性遗忘症两种:逆行性遗忘症是指颅脑外伤后患者不能回忆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顺行性遗忘症是指器质性脑病患者对发病之后一段时间的记忆缺失,常见于高热谵妄、癫痫性朦胧、醉酒、脑外伤、脑炎等。记忆牢靠吗?——记忆的歪曲现象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主人公回忆青春少年时与女主人公的相见相识的故事。记忆里的事情都是很美好的,但对于一些细节,很多时候都是事后自己的想象和英雄主义情结。比方说,最后他自己都记不清到底有没有在酒桌上为了女主人公打人。通常记忆也会发生下列现象:
·错构。对一个真实事件的追忆中添加了错误的细节。错构在正常人身上有时也会见到,但弥漫性脑病变可使错构倾向更为强烈。
·虚构。以想象的、没有真实根据的内容来填补记忆缺陷。谈论这些“经历”时仿佛确有其事。但严重的虚构是器质性脑病的特征之一,与病理性谎言不同,后者并无记忆缺陷,而是由于他们富于幻想,喜欢制造虚假经历以博得别人的注目和同情。
·柯萨可夫综合症。又名遗忘—虚构综合症,表现为近事遗忘、虚构和定向障碍。此类患者往往有兴奋情绪,否认患病。柯萨可夫综合症常表明下丘脑尤其是乳头体附近有病变存在,可能是慢性酒精中毒、脑外伤、脑肿瘤等病变。
·旧事如新感和似曾相识感。有旧事如新感的人,在感受早已熟知的事物时,有一种初次见面的陌生感。似曾相识感,指人接触完全陌生的事物时,有一种早先经历过的熟悉感。有此体验的多是神经症和癫痫患者,正常人亦可出现这两种体验。不良心理状态有损记忆吗?——谁都免不了压力
为什么说不良心理状态有损记忆呢?下面以压力和紧张为例做出解释:
·压力感削弱记忆力。研究发现,处于压力之下的人体释放出来的一种激素可以使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难以提取,极大地损害记忆力。人处在有压力的场合时,如考场、就业面试、作证人等等,记忆力会削弱。瑞士研究人员以36名记忆能力相当的健康成人为实验对象,给他们服用可的松或安慰剂。可的松能够提高一种压力下才产生的荷尔蒙的水平,服用一小时后,人就相当于承受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此时,要求他们记住60个德语名词,每个词都在电脑屏幕上显示4秒钟,然后,要他们凭记忆写出尽可能多的名词。结果,吃安慰剂的人记住的名词明显多于吃可的松而产生了压力感的人。
·紧张心理损害记忆。据研究,人由畏惧等情绪产生紧张心理,可以释放出一种叫做皮质醇的激素,能够损害长时记忆中搜寻信息的能力。皮质醇激素是造成记忆暂时丧失的罪魁祸首。
研究人员做过实验:给一些人服用皮质醇,他们当时并没什么感觉,也没紧张的迹象;但是大约一到四小时后,就很难回想起事情,可见他们的记忆受到了损害。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在考试中大脑可能会一片空白。人们在考试前已经掌握了知识,但是紧张情绪来临时,激素开始大量释放,导致什么都想不起来;待离开考场不再紧张的时候,激素水平趋于正常,便会后悔莫及:“哎呀,我当时怎么就没想起来呢?”附:记忆测验
测验一:综合测验
回答下面的问题,记录答案,算出总分。
1.记住以下的单词:橘子、电话、灯。
2.记住这一个名字和地址:玛莉·史密斯,纽约雅典区百老汇路650号。
3.过去的五位美国总统是谁?
4.你所在的城市最近的三位市长是谁?
5.你最近看过的两部电影的名称是什么?
6.你最近吃过的两家餐馆的名称是什么?
7.当回忆几周前所发生的事情时,你是否觉得比以前更加困难?
8.你是否觉得自己记忆账单的能力有所下降?
9.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心算能力有所下降?
10.你是否越来越容易忘记付账?
11.你是否越来越难以记住人们的名字?
12.你是否越来越难以记住人们的面容?
13.你是否发现想要找到用来表达自己的合适词语越来越难?
14.你是否越来越难以记住如何操作简单的工具,如遥控器、手机等?
15.你的记忆是否会妨碍你在以下场合的正常能力:在工作中、在家中、在社交场合中?
16.你能记起刚才给你的三个单词吗?
17.你能记起刚才给你的名字和住址吗?
评分标准:
问题3到6:答对一个给1分,共12分;
问题7到15:答案为“否”得1分,共11分;
问题16到17:答对一个给1分,共5分。
得分评价:
如果得分在24~28分之间,说明你的记忆力超出常人;
如果得分在18~23分之间,说明你可能需要努力提高记忆力;
如果得分在0~17分之间,那么你可能有必要去咨询医生了。
测验二:对数字的记忆
日常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电话号码、邮政编码、门牌号、房间号等等都是数字,时刻考验着我们对数字的记忆力。那么,你的数字记忆力究竟怎么样呢?下面这个测验或许会告诉你答案。
要求:记忆下面20个数字,时间为40秒,然后立即进行默写。
1.24,2.78,3.36,4.5,5.58,6.27,7.30,8.15,9.43,10.56,11.61,12.73,13.33,14.96,15.81,16.44,17.92,18.7,19.12,20.83
数字记忆效率公式(%)=默写正确的数字数/20×100。
测验三:对无逻辑联系的材料的记忆
比如各种术语、指示、命令,各种家用物品的特点等,即可算作无直接逻辑联系的材料。
请记住下列10个词,时间为20秒,之后进行默写。在默写时连同顺序号一起正确默写出来,才算答案正确。
[1]粘土[2]黄河[3]神经元[4]考试[5]弱[6]油[7]衣服[8]剪刀[9]经济学[10]纹身
无逻辑联系材料的记忆效率(%)=默写正确的词数/10×100。
测验四:对有逻辑联系的材料的记忆
下列短文有六个要点,并进行了编号。请在阅读60秒后依次默写要点。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这一概念是由班度拉于1977年提出的,并做了经典的恐蛇症患者实验,旨在解释由不同治疗方法所导致的行为改变。知觉到的自我效能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完成对付未来情况需要的行为构成的自我判断有关。概括起来,自我效能有个体化、情境化、结果化和多纬度四个特点[2]。其中操作完成是最有力的影响因素[3]。这是因为它基于主体的经验。成功的操作完成提高自我效能,重复的失败降低自我效能,特别是失败出现在事件出现时和初期[4]。通过重复成功形成自我效能之后,偶尔的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减轻。坚强的努力最终战胜了偶尔的失败,个体可以从中体会到,只要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反而会增加自我激励的坚持性。因此,失败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失败发生的时间和总的经验方式[5]。近20年来,欧美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实验。为了推进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操作完成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我们假设:成功的操作完成提高自我效能,重复的失败降低自我效能[6]。并做了这个实验进行验证。
有逻辑联系材料的记忆效率(%)=默写正确的要点数/全部要点数×100。
通过上面对数字、无逻辑联系材料、有逻辑联系材料的记忆效率测验结果,你大概已经了解自己各方面的记忆能力了吧?若想知道综合情况,可以计算三者的平均记忆效率。
测验五:短时记忆力测验
下面列出3行数字,两个数字称为一组,每行12组。你任选一行,在60秒内读完,即平均每5秒钟读一组数,然后把记住的数字写出来,数字顺序可以颠倒。
364573298728436275599367
734964834127622938937497
572932479486146775284935
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单位,因此,如果能将一行中的12组数字全部默写正确,说明你的短时记忆力超常;如果能默写出5~9组数字,你的短时记忆力优良;如果只能默写出4~7组数字,你的短时记忆力一般;如果连4组数字都没有记下来,你的记忆力就比较差了,建议找一下原因并有意识提高一下。
第8章 人格与性格——无所不在的人格魅力
在人的一生中,人格对人生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成功的方式和途径很多,但我们不难发现,成功者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那就是具有人格魅力。无论你是平凡还是高贵,你都得依赖你的人格魅力在人群与社会中留下美名。有的人可能说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但是没什么吸引人的;有的人可能没做什么,也没说什么,但是却吸引周围人的注意;有的人可能有钱有势,但没得到人们的尊重;有的人好像什么也没有,却让人们肃然起敬。这是为什么呢?——人格魅力。
我们的性格特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及行为体现出来的。例如,一个人在待人处世时总是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热情奔放、豪爽无拘、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见义勇为,那么这些表现就说明了他的性格。只要稍稍注意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就能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及性格特征有个大致的把握。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上,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生活态度上,是乐观的,还是消极悲观的?在对待金钱方面,是大方还是吝啬?在处理生活事务时,是偏颇的,还是正义的?在与他人交往时,是自卑的,还是优越感十足的……
古语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每个人都不想在人生路途上遭到失败,每个人都想拥有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亲密的朋友、信赖的知己、腾达的事业、辉煌的成就、别人的仰慕……这一切的得来,离不开机遇与自己的拼搏。而首先要做和必须要做的,是战胜自己,了解自己!什么是人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人格(personality)一词起源自古希腊语persona,最初是指古希腊的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意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如同舞台上的角色需要戴的面具,反映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也指一个人面具后的真实自我,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人格的内在特征。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修订版中,是这样解释人格的:“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从词典中的解释可以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能力,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十分丰富。什么是人格面具?——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
一个老酒鬼刚要走进酒吧,一个修女走上劝阻说:“酒是罪恶和毁灭的根源,饮酒会污染你的肉体和灵魂,远离酒精走向正途吧!”
酒鬼看了看修女,问道:“你怎么知道喝酒不好?”修女耸了耸肩没有回答。
酒鬼见状,问修女:“你从未喝过酒吗?”“没有。”“那我们一块儿进去。我请你喝一杯,你会知道酒精并不是坏东西。”
修女想了想,说道:“好吧,我试试,不过我要是进去,别人会误会的。这样,你进去给我要一杯,记住要用纸杯。”
酒鬼走进酒吧,对侍者说:“两杯威士忌,一杯用纸杯。”
侍者嘟囔道:“准是那个修女又在外面!”
可以看得出,那个修女是喜欢喝酒的,但受限于她自身的社会角色(修女),为了饮酒的行为不受到其他人的批判,她采取了迂回的方法,以免自己的“人格面具”受到破坏。“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荣格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指的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它是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点。“人格面具”是靠我们的身体语言、衣着、装饰等来体现,以此告诉外部世界我是谁,用人格面具去表现理想化的1、人们之所以要佩戴“人格面具”,是为了给他人好的印象,得到社会认同,保证自己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比如,一个朋友让你评价他的新发型,你真实的想法很可能是“太糟糕了”,但是你往往不会这么表达,而是告诉对方“这个新发型很适合你的脸型”。人格面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我们是父亲、丈夫、爸爸,在职场上,我们又换上了“领导”“下属”等面具。当所佩戴的面具不同时,我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比如一个出言不逊、看似冷漠、凶悍的部门领导在面对女儿时,便是一副性情温顺的姿态。
人格面具有有利的一面,它使我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有助于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真实的我们有时候是不受欢迎的。人格面具对人也会有消极影响,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以致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那么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疏远而背离。关于人格学说有哪些理论?——人格的类型
关于解释人格的理论有很多,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物提出了各种理论,各有各的理论系统,都能自圆其说。比较著名的理论有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理论,他认为有四种人格类型,包括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四种。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面构成的。荣格认为,人格主要有四个原型:人格面具、阴暗自我、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G.I.Gurdjieff)在1920年左右引进了西方的九型人格理论等等。人格成熟有哪些表现?——阿尔波特的六标准
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标准:
·有自我扩展的能力。健康的成人能够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有许多兴趣爱好。
·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无占有欲和妒嫉心;有同情心,能容忍与自己在价值观念和信息上有差别的人。
·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能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挫折,能经得起突然袭来的打击。
·具有现实性。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实际情况而非依照自己所希望的那样行事,是看清情境和顺应它的“明白人”。
·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晓清楚、准确。理解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与他人对于自己认识的差别。
·有一致的人生哲学。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科学的人生观,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在意识形态、信念和生活方面能够对他人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什么是四人格类型?——《武林外传》的四个代表人物
不同的心理学家在人格的理论上有不同的学说,依据不同的特点对人们进行分类。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含有四种基本的体液,并据此分为四种人格类型。
·多血质:快乐、好动,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快,变化得也快,总体上较为温和。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白展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粘液质:缺乏情感、行动迟缓,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佟香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抑郁质:悲伤、易多愁善感,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容易产生情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而不露。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吕轻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胆汁质:易激怒、易兴奋、性情开朗、热情坦率,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迅速而且强烈。
代表人物:《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气质都能归入某一气质类型。除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之外,大多数人都偏于中间型或混合型,也就是说,他们较多地具有某一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不同人格遇事的不同反应?——看戏迟到的故事
如果依上文说到的四种人遇到相同的事情,他们的表现会如何呢?苏联心理学家曾巧妙设计了“看戏迟到”的特定问题情境,对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四种气质类型的观众,在面临同一情境时表现的行为反应截然不同。
·多血质的人知道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的,他也不与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合适的地方看戏剧表演。
·黏液质的人看到检票员不让他从检票口进去,心想反正第一场戏也不大精彩,先暂且到小卖部呆会儿,等幕间休息时再进去。
·抑郁质的人遇此情况便觉得自己老是不走运,偶尔来看一次戏,就这样倒霉,想着想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胆汁质的人会与检票员吵得面红耳赤,甚至企图推开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还埋怨说戏院时钟走得太快了。什么是三人格类型?——冲动与教养的博弈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种类型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原始部分,出生之日就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和冲动,比如饥、渴、性等。本我产生需要时,要求个体立即满足。通俗地说,就是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例如,婴儿饥饿时就要立刻喂奶,毫不考虑母亲是否有困难。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本我产生各种需求时,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它就会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通俗地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另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作用。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也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是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部分,一是理想,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想标准;二是良心,规定自己的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通俗地说,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简单地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是一场自我的冲动和超我的教养的博弈,冲动在往前冲,而教养在后面拉住它,中间是本我这个调节裁判做仲裁。什么是九型人格?——性格型态学
如今有很多人格类型的理论,其中九型人格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因为九型人格是有关性格分析和心理学理论中最典型的一个。九型人格的英文Enneagram,来源于两个希腊词汇ennea和grammos。ennea代表数字9,grammos意思是尖角,九型人格的图表正好是九角星。依据九型人格,把人格气质分为以下九种:
·完美型。这一类型倾向于完美主义,对自己与他人都有较高的要求,追求不断进步,追求崇高的理想。代表人物:张艺谋、撒切尔夫人。
·助人型。这一类型倾向于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要求获得他人的好感与认同,愿意满足他人的需要。代表人物:雷锋、麦当娜、周华健。
·成就型。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成就感,乐于接受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成就来获得他人的肯定。代表人物:克林顿、李小龙、里根。
·自我型。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独特,悲情浪漫主义,性格敏感,具有艺术气质,热衷于美的事物。代表人物:雪莱、李云迪、亚里士多德。
·思考型。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知识,喜欢思考分析,条理分明、爱观察,生活不追求享受。代表人物: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李嘉诚。
·忠诚型。这一类型倾向于忠心,做事小心谨慎,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愿意自我牺牲,而且忠诚。代表人物:罗斯福、曹操。
·欢乐型。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快乐,像孩子一样天真,多才多艺,乐观,精力充沛,迷人好动。代表人物:梭罗、曾志伟、迪斯尼。
·领袖型。这一类型具有很强的保护能力,积极好斗,喜欢挑战,不拘小节,独立自主,绝对的行动派。代表人物:邓小平、叶利钦、毕加索。
·和平型。这一类型倾向于追求和平,考虑各方面观点,为人亲切,不会直接发脾气,避开冲突与紧张。代表人物:老子、艾森豪威尔、甘地。我到底有几个“我”?——周哈里窗,原来如此
一对年轻夫妇去看画展。妻子是一个高度近视眼,她站在一幅大画前仔细地看了老半天,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我的天哪!这位妇人怎么如此难看?”“亲爱的,别大惊小怪,”丈夫连忙走上前去悄悄地告诉妻子,“这不是画,是镜子!”
如果借用“周哈里窗”模式来解读上述笑话的话,“妇人难看”的事实信息便属于“盲目我”的区域。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模式,用“窗”喻指一个人的心。普通的窗户分成四个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人的内在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1、
·开放1、左上角那一扇窗,也称公众我,属于自由活动领域。这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的部分。比如,我们的性别、外貌,以及某些可以公开的信息,如婚否、职业、工作生活所在地、爱好、特长、成就等。开放我的大小取决于自我心灵开放的程度、个性张扬的力度、人际交往的广度、他人的关注度、开放信息的利害关系等。
·盲目1、右上角那一扇窗,也称背脊我,属于盲目领域。这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的部分,可以是很突出的心理特征,比如有人轻易承诺却转眼间忘得干干净净;也可以是不经意的一些小动作或行为习惯,比如一个得意的或者不耐烦的神态和情绪流露。盲目我的大小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关,通常内省特质比较强的人,盲目我比较小。
·隐藏1、左下角那一扇窗,也称为隐私我,属于逃避或隐藏领域。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私,不愿意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事实或心理。比如身份、缺点、往事、痛苦、愧疚、尴尬、欲望等等。相比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隐忍、自闭、自卑、胆怯、虚荣或虚伪的人,隐藏我会更多一些。
·未知1、右下角那一扇窗,也称为潜在我,属于处女领域。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发现。通常是指一些潜在能力或特性,比如一个人经过训练或学习后,可能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在特定的机会里展示出来的才干。其中也包含着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层面,潜意识仿佛隐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巨大却又容易被忽视。什么是表演型人格?——凤姐有错吗?
打开网页,总能看到一些惊人的语录:我天生就是一个很焦点的女孩,长了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穿着大胆性感,个性叛逆嚣张,在各种场合都出尽风头,自然被我勾引来的男人数不胜数……看到这,大家一定猜到描述的是芙蓉姐姐了。还有更惊人的语录:我9岁开始博览群书,20岁的时候达到顶峰,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过1、我现在看的都是一种社会人文类的书,比如说《知音》杂志或者《故事会》,以我的智商和以我的能力,往前面推三百年,往后面推三百年,六百年之内,不会有第二个人超过1、可能大家对这个语录也耳熟能详,是的,这是近期的凤姐。
不难理解,她们都是具有表演型人格的典型人物。她们的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话语和行为,不过是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她们眼里看到的,只有别人的关注,至于负面评价,早已被她们强大的自我暗示能力屏蔽掉了。别人的任何评价不过是用来证明自己成为焦点的证据,因而她们的表演也就永远停不下来。对于表演型人格的人来说,别人的赞赏或贬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关注,成为焦点人物。什么是强迫型人格?——力求完美
有一个笑话:牧师、医生、工程师三个人去俱乐部打高尔夫,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前面的四人组,打球的速度太慢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打球的速度。他们找到高尔夫球场的工作人员询问原因,工作人员说那四个人是消防员,因救俱乐部的火灾而失明,所以让他们在场地里免费打球。听完解释后,牧师说他要为这些可怜的人祷告;医生说他认识著名的眼科专家,看看能不能帮上忙;而工程师说,看在上帝的分儿上,为什么不让他们晚上玩呢?虽然工程师的说法有点缺乏人情味,但正是体现了强迫型人格的特点。牧师和医生的反应完全是建立在情感因素上的,而只有工程师的反应是纯理性的。对于强迫型人格的人来说,那些掺杂着哭哭啼啼的情感反应,远远没有理性思考来得重要。所以,在生活中,力求完美的人就显得刻板和没有温情,甚至有些冷酷无情,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人格特点和对待生活的方式而已。什么是自恋型人格?——全世界只有我一人
古希腊神话中,河神之子那喀索斯是个相貌俊美的少年,是很多女子的爱慕对象。但是那喀索斯生性孤傲,对这些爱慕无动于衷,只对自己的水中倒影爱慕不已,成天顾影自怜,最后抑郁而死。他化作水仙花,仍留在水边守望着自己的影子。后来,他的名字Narcissus就成了“自恋”的代名词。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自恋型人格的人,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简直是地球上的优秀人种。事实上,他们当中的确有很多人比较优秀,或者有某方面的非凡能力。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成为领导者,如果作为他们的下属,对他们的特点丝毫不理解的话可能会感到压力很大。因为他们从来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让你心力交瘁的是好像无论自己多努力,也不会在自恋型的上司眼里有什么值得赞赏的地方。所以,你应当了解,问题不是出在你身上,而是你的上司根本不会感受别人的情绪。什么是偏执型人格?——猜疑他人
张妍最近要辞职,而且一刻也不愿意再留在公司了。对于她的想法,她的朋友都一致反对,因为她所在的是外企,无论是工作还是待遇都是很不错的。可是张妍说不辞职简直能让她发疯。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张妍的主管上司是个非常干练的中年女性,履历表上令人羡慕的成就一大堆。但是她这个上司对下属的工作要求十分苛刻,哪怕是工作5年的老员工,也会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被训斥半小时。大家都常常绷着一根神经在工作,因为不知道上司什么时候会突然发作。
最近,张妍因为外公去世了,想请假回老家看看,一开始上司还表示简短的同情,接下来就开始拐弯抹角地怀疑请假理由的真实性。张妍终于再也受不了这样的上司了,她要求辞职。很明显,张研遇到了一个有着偏执型人格的上司。对于拥有偏执型人格的人来说,“怀疑”是他们字典里的关键词,他们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如果你想在这种类型人格的领导下过上相对安宁的日子,你就要与他多沟通,你要让他相信,你所要完成的目标,其实就是他的目标。什么是性格?——性情品格
性格,用说文解字的方法拆开来说就是性情品格。心理学家认为: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就像恩格斯说的:“刻画一个人物不仅应表现他做什么,而且应表现他怎样做。”“做什么”和“怎么做”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写照。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是比较稳固的,因而当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后,我们就可以预测到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将会“做什么”和“怎样做”。如有必要,我们就可以制订对应策略。假如你是一个领导,你就可以根据下属的性格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给予不同的工作任务。
我们已经形成的性格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有的一些状况根本无法改变。积极地自我改造性格缺陷,再得益于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我们就能改变性格、改变现状。为什么要认识自己的性格?——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性格,主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内向的、封闭的、自卑的、懒惰的、虚荣的、偏执的、浮躁的、狭隘的、贪婪的、怯懦的、多疑的。无论哪种性格,不要惧怕,你能够克服!歌德说过:“人人都有惊人的潜力,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与青春,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万事全仰赖1、”性格是可以塑造的!自己是外向活泼的?开朗乐观的?坦率的?勤奋的?稳重的?坚毅的?不要太过自信,仔细找找自己的缺陷!
我们生来与众不同,世界上只有一个自己,绝对不会有第二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的性格各不相同,但没有谁的性格绝对优越,也没有谁绝对一无是处。同一种性格特征,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会有不同的利弊结论,关键是你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如何去发挥性格的长处和力量。比如你可能是孤僻偏执的,因此你的朋友会很少,生活乏味,没有快乐,但你却可能会超乎寻常地专心研究某个科学问题或刻苦工作,而在事业上更易成功。
因此,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要找出长处和缺陷;长处要保持,缺陷应克服。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获得成功。性格有什么结构特征?——理智与情感,态度与意志
·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的个体差异。比如,有的人对客观世界主动观察,有的被动观察,有的思维细腻,有的思维简单,等等。
·情感特征。性格的情感特征是指人在情感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比如,有的人特别容易激动,有的人则和石佛一般,有的人情感真挚,有的则十分冷漠,等等。
·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稳固态度的个体差异。主要有三种:(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特征。如,爱国与不爱国、爱集体与不爱集体、待人真诚与虚伪等等;(2)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特征。如,努力与懒惰、认真与马虎、节约与浪费、热爱生活与悲观厌世等等;(3)对自己的态度特征。如,谦虚与骄傲、自尊与自贱、自信与自卑等等。
·意志特征。人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水平、目标明确度以及在长期工作和紧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就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气质与能力有什么差别?——先天禀异与后天培养
性格比气质容易被人们认识和把握,有更大的可塑性。父母及老师常要求我们从具体小事做起、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常听说“培养孩子的性格”,而很少听说“培养孩子的气质”。气质主要是先天决定的,在我们幼年时就“一是一,二是二”了。性格则不同,教育可以使其改变。比如通过教育、培养可以使一个人从缺乏责任心变得责任心很强,从胆小怯懦变得非常勇敢,从心胸狭窄变得胸怀宽阔……
性格受社会标准和规范的束缚,而气质不受束缚。生活中,我们通常都用一些公共标准去评判别人的行为及态度,评价别人性格的好坏,进而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反应。例如,我们喜欢那些热情、诚恳、有干劲、易于合作、责任心强的人,不喜欢那些冷漠、伪善、孤僻、不负责任的人。那些具有不讨人喜欢的性格特征的人不得不有所顾忌。气质则不受这些评判标准的限制,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不会承受来自他人评价的压力。
性格与气质又是密切联系的。人的性格通常都会受到其气质类型的制约,所不同的只是表现明显与否而已。比如,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通常具有易冲动、攻击性明显、凭感情办事、工作精力充沛、认真负责、缺乏耐性等性格特点;多血质的人在生活中则表现出乐观开朗、对人亲切、干劲足、吃苦耐劳、易感情用事等性格特点。
性格和能力都是个性心理特征,但两者又有不同:能力是决定心理活动效率的基本因素,人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与能力有关;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例如,某人思考一些问题总是很深刻、很有逻辑性,这表明了这个人的一种智能特点;如果他考虑问题总是很细心、很周到,处事很谨慎,行动很坚定,那么这就在言行态度上反映了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健康的性格结构特征有哪些?——11个特征
不良性格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比如,性格忧郁会抑制大脑机能,造成免疫功能失调,使人体虚弱早衰;性格暴躁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质性损伤;性格脆弱者会因一次精神上的打击而得精神病,性格坚强者则容易平安挺过去;高血压、冠心病会因患者性格急躁、容易激动而加剧,也能因心境平和、情绪稳定而好转;胃溃疡会由于患者性格忧郁、焦虑而使疼痛加剧甚至恶化,而若性格乐观开放则溃疡面愈合得较快。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不良性格,使性格趋于健康。那么什么样的性格才是健康的性格呢?健康性格的结构如下:(1)独立性:独立自主,办事稳重、负责任,不独断专行。(2)爱别人:爱自己的家人、亲戚和朋友,并能从中得到乐趣。(3)现实性:无论现实如何,都勇于面对;脚踏实地,不幻想。(4)懂得求助别人:困难之时坦白地求助他人,不硬撑;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与爱。(5)目光长远:不会只顾及眼前利益。(6)张驰有度:会工作,也会休息。(7)自控怒火:不可避免地生气时,能够自我控制、把握尺度。(8)稳定工作: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不见异思迁,即使需要调换,也会非常谨慎。(9)喜爱孩子:喜爱孩子,肯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特殊要求。(10)不断学习和培养情趣:不断地增长学识,广泛地培养情趣。(11)宽容和谅解:善于宽容和谅解他人,不苛求。如何培养性格?——四个方面的力量
·家庭是一个人性格最初形成的主要决定力量。家庭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浓缩着各种社会道德观念。所以说,社会环境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家庭发生的。具体说来,主要是通过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实现的。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也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在一个学校班集体里面,教师的性格、行为和班集体的风气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走出班集体,整个学校的风气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老师对学生的性格教育要注意“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社会信息影响人的性格形成。通过直接观察或别人间接传授的社会信息,会影响人的性格形成。对社会信息的直接观察能够更为迅速地影响人的性格。影视节目、书刊或现实中的英雄榜样或模范人物,能够激起人的共鸣,引起模仿趋势。
·个人对性格的自我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每个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塑造性格。青少年在形成世界观之后,能根据世界观来调节他们的行为,性格形成从被控制者变成了自我控制者,能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在这种动机支配下,他们力求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寻找榜样、确定理想,并给自己规定发展某方面品质的行动计划,有意识地注意行为的练习。附:性格的自我测试
测试一:菲尔测试
这个测试是美国知名心理学博士菲尔在著名黑人女主持欧普拉的节目里做的,挺准确。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依照你目前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很多大公司人事部门实际采用的一个测试。
1.你何时感觉最好?
A.早晨
B.下午及傍晚
C.夜里
2.你走路时是:
A.大步地快走
B.小步地快走
C.不快,仰着头面对着世界
D.不快,低着头
E.很慢
3.和人说话时,你:
A.手臂交叠地站着
B.双手紧握着
C.一只手或两手放在臀部
D.碰着或推着与你说话的人
E.玩着你的耳朵、摸着你的下巴或用手整理头发
4.坐着休息时,你的:
A.两膝盖并拢
B.两腿交叉
C.两腿伸直
D.一腿蜷在身下
5.碰到你感到发笑的事时,你的反应是:
A.一个欣赏的大笑
B.笑着,但不大声
C.轻声咯咯地笑
D.羞怯地微笑
6.当你去一个派对或社交场合时,你:
A.很大声地入场以引起注意
B.安静地入场,找你认识的人
C.非常安静地入场,尽量不被注意
7.当你非常专心工作时,有人打断你,你会:
A.欢迎他
B.感到非常恼怒
C.在以上两极端之间
8.下列颜色中,你最喜欢哪一种颜色?
A.红或橘色
B.黑色
C.黄或浅蓝色
D.绿色
E.深蓝或紫色
F.白色
G.棕或灰色
9.临入睡的前几分钟,你在床上的姿势是:
A.仰躺,伸直
B.俯躺,伸直
C.侧躺,微蜷
D.头睡在一手臂上
E.被盖过头
10.你经常梦到你在:
A.落下
B.打架或挣扎
C.找东西或人
D.飞或漂浮
E.你平常不做梦
F.你的梦都是愉快的【分数分配】
1.(A)2(B)4(C)6
2.(A)6(B)4(C)7(D)2(E)1
3.(A)4(B)2(C)5(D)7(E)6
4.(A)4(B)6(C)2(D)1
5.(A)6(B)4(C)3(D)5
6.(A)6(B)4(C)2
7.(A)6(B)2(C)4
8.(A)6(B)7(C)5(D)4(E)3(F)2(G)1
9.(A)7(B)6(C)4(D)2(E)1
10.(A)4(B)2(C)3(D)5(E)6(F)1【得分分析】(1)低于21分者:内向的悲观者
人们认为你是一个害羞的、神经质的、优柔寡断的人,是需要人照顾、永远要别人为你做决定、不想与任何事或任何人有关的人。他们认为你是一个杞人忧天者,一个永远会看到不存在的问题的人。有些人认为你令人乏味,只有那些深知你的人知道你不是这样的人。(2)21分~30分者:缺乏信心的挑剔者
你的朋友认为你勤勉刻苦、很挑剔。他们认为你是一个谨慎的、十分小心的人,一个缓慢而稳定辛勤工作的人。如果你做任何冲动的事或无准备的事,你会令他们大吃一惊。他们认为你会从各个角度仔细地检查一切之后仍经常决定不做。他们认为你的这种反应一部分是因为你小心的天性所引起的。(3)31分~40分者:以牙还牙的自我保护者
别人认为你是一个明智、谨慎、注重实效的人,也认为你是一个伶俐、有天赋有才干且谦虚的人。你不会很快、很容易和人成为朋友,但却是一个对朋友非常忠诚的人,同时要求朋友对你也有忠诚的回报。那些真正有机会了解你的人会知道要动摇你对朋友的信任是很难的,但相等的,一旦这信任被破坏,会使你很难熬过。(4)41分~50分者:平衡的中庸者
别人认为你是一个有活力的、有魅力的、好玩的、讲究实际而永远有趣的人;你经常是群众注意力的焦点,但你是一个足够平衡的人,不至于因此而昏了头。他们也认为你亲切、和蔼、体贴、能谅解人;一个永远会使人高兴起来并会帮助别人的人。(5)51分~60分者:吸引人的冒险家
别人认为你具有令人兴奋的、高度活泼的、相当易冲动的个性;你是一个天生的领袖、一个做决定会很快的人,虽然你的决定不总是对的。他们认为你是大胆的和冒险的,会愿意试做任何事至少一次;是一个愿意尝试而欣赏冒险的人。因为你散发的魅力,他们喜欢跟你在一起。(6)60分以上者:傲慢的孤独者
别人认为对你必须“小心处理”。在别人的眼中,你是自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是极端有支配欲、统治欲的。别人可能钦佩你,希望能多像你一点,但不会永远相信你,会对与你进行更深入的交往有所踌躇。
测试二:四种性格类型的测试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妮蒂雅将性格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活泼型(简称为S型)、完美型(简称为M型)、力量型(简称为C型)及和平型(简称为P型)。这四种性格已经成为我们日常交流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了解自己和他人有着前所未有的作用。
你属于四种基本类型中的哪一种呢?下面每种性格类型对应着40道题目,仔细阅读一下,在每个适合你的题目后面作下记号,最后统计一下在哪种性格类型中你的记号最多,那么你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
C——力量型:
1.冒险性——对新事物下决心一定要做好,并且要做得尽量完美。
2.说服性——从不无理取闹,用逻辑与事实让人信服。
3.自我意识性——决心依自己的方式去做事。
4.竞争性——几乎把一切都当做竞赛,总有很强的求胜欲望。
5.机智性——对任何情况都能很快做出理智有效的选择。
6.自立性——独立性很强,并且很机智,凭自己的能力判断局势。
7.积极性——相信自己有扭转颓势的能力,并且跃跃欲试。
8.自信心——很自信,极少优柔寡断。
9.坦率性——直言不讳,毫不保留,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10.强迫性——命令别人时,别人不敢违抗不从。
11.勇敢——敢于冒险,不会知难而退。
12.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个人的能力与成功。
13.独立性——自给自足,自我支持,无需他人帮忙。
14.果断——对任何局势都能够很快做出判断与结论。
15.行动者——总是闲不住,工作很努力勤奋;做领导时是个拥有很多跟随者的领导。
16.固执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17.领导者——天生的首领,不相信别人比自己强。
18.首领型——喜欢做领导和受别人的拥戴。
19.工作者——不停地工作,不愿休息。
20.勇敢性——什么也不怕,敢于冒险。
21.专制——喜欢命令和支配别人,有时候有点傲慢。
22.无同情心——不能也不愿理解别人的问题和麻烦。
23.逆反性——抗拒或犹豫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
24.率直——直言不讳,不介意把自己的想法直接说出。
25.耐心——难以忍受去等待别人,觉得是浪费时间。
26.不善言辞——很难用语言或肢体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善于和别人交流。
27.固执——坚持依自己的意见行事。
28.自负——自我欣赏,认为自己最强。
29.爱争吵——喜欢和人争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30.莽撞——做事鲁莽,常犯错误。
31.工作狂——为回报或自己的成就感,不断地工作,对休息感到反感。
32.不世故——常用冒犯或未斟酌的方式表达自己。
33.乱指挥——经常冲动地指挥别人或做事情。
34.排斥异己——不接受他人的态度、观点及做事方法。
35.喜操纵——处事精明,喜欢控制事物。
36.顽固不化——决心依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易被说服。
37.统治欲望——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的控制能力。
38.易怒——当别人不合乎自己的要求时,容易发怒。
39.烦躁——喜新厌旧,忍受不了长时间做相同的事情。
40.狡猾——很聪明和精明,总是有办法达到目的。
S——活泼型:
1.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兴趣短暂,需要各种变化,很怕寂寞和无聊。
2.轻率——经常不经三思,草率行事。
3.不专注——无法专心做事,不能集中注意力。
4.嗓门大——说话声和笑声总是令人吃惊。
5.爱表现——喜欢做引人注意的焦点人物。
6.无序性——生活没有秩序,经常找不到自己的东西。
7.反复——善变,做事经常矛盾,表里不一。
8.紊乱——缺乏有条理地生活的能力。
9.啰嗦——总是滔滔不绝,不喜欢当听众。
10.需要肯定——渴望别人的赞赏,如同演艺家需要观众的掌声、笑声。
11.天真——单纯得像个孩子,懒得去理解深刻的事情。
12.易怒——容易激动,但来得快去得也快。
13.放任——为了使人喜欢自己,讨好别人,容许别人或自己的孩子去为所欲为。
14.心血来潮——做事情不依照既定的方法去做,常常冒出新想法。
15.难预测——时而兴奋,时而苦恼,喜允诺,却不能实现。
16.好插嘴——不在意别人是否也在讲话,只管自己说东说西。
17.健忘者——不愿去记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
18.重复——不断地找话说,即使同一件事已经讲了很多次。
19.散漫——生活杂乱,工作懒散。
20.华而不实——好表现,声音大,华而不实。
21.活力——每天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2.受欢迎——每次聚会都是中心人物,受人欢迎。
23.可爱型——非常讨人喜欢,令人羡慕。
24.生趣——充满生机,精力充沛。
25.发言者——很喜欢当众发言。
26.结交者——喜欢人多的场合,爱好交朋结友。
27.不掩饰——常常忘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喜好,和人一起时无意识地接触别人。
28.鼓励性——喜欢激励别人参与自己的游戏。
29.感染性——自己的快乐可以感染周围的人。
30.娱乐性——能够带给别人快乐,别人喜欢与其接触。
31.趣味性——时时表露幽默,喜欢将小事说成是不得了的大事。
32.乐观——相信事情会好转。
33.随意性——不喜欢制订计划来约束自己或受别人牵制。
34.推广——运用自身魅力鼓励和推动别人的参与。
35.生机——充满生气,兴致勃勃。
36.清新振作——给别人以清新感,振奋众人精神。
37.信服性——个人魅力或性格使人信服。
38.社交性——与人交际往往不具有其他目的,仅仅是为了好玩。
39.娱乐性——充满乐趣与幽默感。
40.生动性——讲话时往往表情生动,手势多多。
P——和平型:
1.适应性——很容易融入新环境。
2.冷静——在无论多么嘈杂的环境中都能够不受干扰,保持冷静。
3.容纳性——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不固执己见。
4.自制性——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很少流露在外。
5.保守性——有意识地压制自己的情绪和热忱。
6.满足性——容易满足现状,容易适应新环境。
7.耐心——做事情很有耐心,冷静,容忍度大,不急躁。
8.腼腆——喜欢自己呆在一边,不易和人主动讲话,说话腼腆。
9.妥协性——容易改变自己以适应别人的需要。
10.友好——待人友善,坦率。
11.真诚——待人很得体,友善,有耐心。
12.专一性——情绪稳定,感情专一,处事作风一成不变。
13.无攻击性——从不背后说人坏话或当面攻击别人。
14.幽默——有时候也会幽默一下,为了缓和气氛。
15.调解者——经常调和他人之间的矛盾,避免一切冲突。
16.容忍者——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愿看到别人不高兴。
17.好听众——愿意聆听别人的说辞。
18.知足型——满足自己已经拥有的,很少羡慕别人。
19.和气型——好相处,好说话,平易近人。
20.模范性——时刻不忘记使自己的举止合乎认同的道德规范。
21.单调性——表面很少流露感情,生活少变化,从一而终。
22.不热忱——很少激动不已,时时感到好事多磨。
23.回避性——不愿意参与复杂的事情。
24.忧虑——经常感到忧虑、担心、悲戚。
25.优柔寡断——很难下定决心。
26.不愿参与——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懒得参与,懒得理会别人的事情。
27.犹豫不决——遇事犹豫,难以决断。
28.平淡乏味——总是不瘟不火,情绪没有起伏,很少表露感情。
29.无目标——不喜欢制订目标,只喜欢一日复一日。
30.漠不关心——对外界的事情毫不关心,关起门做自己的事,以不变应万变。
31.担忧——时时感到不确定、不安全、焦虑不安。
32.胆怯性——遇到难事就退缩,没有毅力。
33.多疑——事事不肯定,对一切缺乏信心,怀疑别人。
34.弃权——常常投弃权票,持不参与原则。
35.含糊不定——说话声音很低,不管别人是否能够听清楚。
36.迟钝——言行缓慢,懒于行动。
37.懒惰——总是先估量每件事情要耗费自己多大精力,避重就轻。
38.拖拉——遇事反应迟钝,言行拖拖拉拉,不干练。
39.勉强——经常不得已勉强参与一些事情。
40.软弱——经常放弃自己的立场以避免矛盾。
M——完美型:
1.挑毛病——不断地衡量和斟酌,经常反复提出矛盾的想法。
2.报复——情感不稳定,记仇,想办法严惩得罪自己的人。
3.猜疑性——怀疑一切,不相信别人。
4.孤僻——喜欢躲避人群,喜欢独处。
5.怀疑——不轻易相信别人,总是力图找出所谓的背后阴谋。
6.情绪化——稍有不如意就闹情绪。
7.内向——思想兴趣藏在内心,喜欢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喜欢与外界沟通。
8.抑郁——经常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没精打采。
9.敏感性——对事情常常反应过度,过分敏感。
10.孤独离群——喜欢独处,不喜与人共事。
11.冷落感——容易感到被人冷落,经常无安全感,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
12.悲观——总是喜欢从不利的角度看待事物,只看到可能的失败,只觉察到存在的缺点。
13.很难取悦——判断事物或做出选择的标准很高,很难满意,很难被人取悦。
14.不受欢迎——太过要求完美,太过苛刻,所以不太讨人喜欢。
15.无安全感——时常处于忧虑、担心的状态,担心种种或明或隐的缺点。
16.挑剔——对自己和别人都很挑剔,容不得半点缺陷。
17.怨恨——总是怨来怨去,喜欢发牢骚,喜欢记恨曾经冒犯过自己的人。
18.不宽恕——对于自己或别人的错误,不会轻易宽恕。
19.躲避——害怕别人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而躲避别人。
20.平衡型——走中间路线,避免犯一点儿错误。
21.完美——对己对人高标准,一切事情井井有条。
22.图表性——喜欢用图表、数字来说明问题、安排生活及工作。
23.忠心——对上司、朋友、亲人等都很忠心,兢兢业业做好有关他们的每一件事情。
24.细心——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能记住特别的日子。
25.喜音乐——肯定音乐的价值,喜欢聆听或演奏音乐。
26.深沉——不轻易做出结论,耻于肤浅论调。
27.理想主义——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处于极其理想的状态。
28.细节——做事情秩序井然,对细节记忆清晰。
29.忠诚——保持可靠、忠心、稳定。
30.有序——安排事情系统、有条理。
31.程序性——一切事情要依计划表进行,不喜欢干扰和杂乱无章。
32.策划性——每一件事情都有详尽计划,喜欢策划。
33.敏感性——对周围的人或事物的每一个细节都很在乎,喜欢追究。
34.敬仰——对卓越的人很是尊敬和敬仰。
35.体贴性——关心别人的感受与需要。
36.敢于牺牲——能够为了帮助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
37.持久性——喜欢完全做完一件事情后再插手其他的事。
38.逻辑性——喜欢将每件事情的逻辑搞得清清楚楚,受不了不清不楚。
39.艺术性——特别喜欢学术、艺术,喜欢鉴赏美。
40.消极——往往看到事物的反面,做事不积极。
第9章 情绪与健康——为自己的心理状况把脉
“祝您身体健康!”这是人们最常用的祝福语,可见健康之重要。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生第一财富。可人们是否知道究竟怎么样才算健康呢?大多数人会说“无病无灾、身体棒棒,就是健康”。其实,健康的科学含义远远超出了人们的一般理解。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完全安宁。而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需要打开的“心结”。这些心理盲点,如果及时调节,可能很快会恢复正常,如果任其积聚,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造成心理疾病。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人似乎更关心自身的生理环境,对营养保健、锻炼强身投入了极大热情,却忽视了对健康同样重要的心理环境——稳定的情绪、愉悦的精神、坚定的意志。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且不断变化的时代,不论这些变化是否是我们所追寻的,现实的压力迫使我们不停地向前运行。人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被社会异化,人群中充满了焦虑、烦躁、愤怒、失落、紧张、恐惧,人类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危机。你是否发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兄弟般的友情日渐稀少,人们整日包裹在强烈的孤独感之中?你是否感到,竞争的社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而我们还必须遵循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喜怒不形于色”,压抑着自己沉重的心情?你是否觉得,人们就像一群刺猬,充满敌意地竖着满身的“武器”?专家认为,孤独、压抑、敌意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要求,就像没有身体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次是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光有一个概念是不够的,心理健康需要有具体的标准作为衡量依据。目前,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提出或已经提出了一些标准,有七项标准、十项标准等等,并不统一,但各有特色。给心理健康定标准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心理健康不比身体健康,人类迄今还很难像检查躯体健康那样检查心理健康。躯体健康不健康可以通过完整、清晰、科学的客观数据说明问题。这些数据通过体温、脉搏、血压、心电图、肝功能等一系列的科学检查可以得到。而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律尚处于未知或知之不多的阶段,并且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水平、意识形态、民族特点和学术思想等导致的不同认知体系、价值观念的影响,至今尚无世界各国公认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有哪些?
·正常的智力水平。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不是某种单一的心理成分,而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体现,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平衡、健全地发展。
·较强的社会协调性。较强的社会协调性,是指一个人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与客观环境和睦相处的协调状态。
·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愉快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调动心理潜能,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而激烈的情绪以及长时间的消极情绪可导致人的心理失衡。因此,保持稳定适中的情绪和情感以及良好的心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健全的意志,协调的行为。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自觉地确定你的理想目标,并支配自己的行动,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意志与行为是一体的:行为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称为“意志行为”;通过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意志活动的实质。
·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
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有哪些?
下面的十项心理健康标准,也是比较受大家认可的。
1.具有十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超负荷地工作,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生活理想和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导致产生心理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因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环境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健全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充分发挥个性能量。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适度的情绪发展和控制
人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得到发挥和满足,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更不能损害集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个人的需要必须合情合理又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更无益于心理健康。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顾名思义,内部因素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在原因,是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和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状态因素两大类。
1.生物遗传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又可以细化为遗传因素、化学中毒或脑外伤、病菌或病毒感染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类型。(1)遗传因素。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健康状况是不能遗传的。(2)化学中毒或脑外伤。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3)病菌或病毒感染。人如果患了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就会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4)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例如,如果患有内分泌机能障碍,尤其是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患者往往出现暴躁、易怒、敏感、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
2.心理状态因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一旦成型,就可预测其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状态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等类型。(1)认知因素。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涵盖范围很广,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想象、言语等。(2)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它是多维度、多成分和多层次的。经常波动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往往使人心情压抑,精力涣散,身体衰弱;稳定而积极的良好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愉快,精力充沛,身体健康。所以,培养良好情绪,排除不良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外部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三大类。
1.家庭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很大。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异常。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不良,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冷淡,矛盾冲突迭起等;家庭成员残缺,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如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等;还有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
2.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属于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其中的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严重腐蚀人的心理健康。社会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今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都会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健康。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主要是针对学生来说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学校因素中的种种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如果校风学风不良、教育方法不当、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抑郁、精神焦虑,若调适不及时,就会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什么是心理年龄?
每个人都有三种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实际年龄是指人们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是指人生理发育成长所呈现出来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往往有差别。例如,如果人营养不良,那么其生理发育就迟缓,将导致生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状况所呈现出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也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心理年龄期: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龄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比如人在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往往动荡剧烈;到了心理老年期,心理倾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但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变得忧郁。
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1)个体的实际年龄应当与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相符;(2)个体在不同心理发育期应表现出相应的心理特征。身体健康,心理就健康吗?
此为对心理健康的典型误解之一。国际卫生组织(WHO)早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仅仅身体健康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心理健康,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只有两者都具备,一个人才能算作健康。心理不变态就算心理健康吗?
心理不健康有许多种形式,心理变态只是其极端形式而已。根据状态,人的心理可用三区来表示:白色区、灰色区和黑色区。人处于心理白色区就是心理健康,处于黑色区则心理变态,而处于灰色区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灰色心理调节得当就会恢复为白色心理,不当则会发展为黑色心理。所以仅仅心理不变态的人不一定心理健康。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吗?
许多人对“心理问题”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顾,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耻的,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这是一种很伤害人的误解。人经常会有心理困惑,调解不当就会形成心理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般的心理问题,但不会都发展为精神病,所以一般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没有必然的联系。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不可变化的吗?
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永远不会有问题,心理有问题就永远健康不了。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相对而言的,这二者是动态的、可逆的、可转换的。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吗?
在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其实,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有轻有重,或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纪律、道德问题与心理健康有关系吗?
实际上,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如,学生一到上课时就咳嗽不止或喜欢东张西望,老师往往以为是纪律或品德问题。事实上,这也可能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产生的心理压力引起的躯体反应或心理逆反。心理问题只能出现后再进行治疗吗?
心理问题是能被早期发现、早期调适的,对心理问题同样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去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吗?
很多人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很难为情的事情,认为看心理医生的人都是心理变态。这是很大的误解。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这可能是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人对心理咨询不信任,认为是骗人的东西。这也是误解。其实,正如哈佛大学博士岳晓东所说的:“心理咨询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愚蠢的做法。”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
长期以来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宣传,致使人们身体有病大大方方地去看医生,但心理有问题却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小问题逐渐成了大问题。一次心理咨询可以解决问题吗?
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也导致了人们过高的期望值,认为通过一次半次的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其实,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愈。而且,不同于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的治疗需要患者和心理医生互动交流,这自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需要多次咨询和治疗,简单的问题一次足矣。什么是心理平衡?
在西方心理学的字典里,是没有“心理平衡”这一术语的,这可谓是中国人的独创。通俗地讲,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平衡是指个体在观念认识、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反应状态。心理平衡应表现为没有欲望和观念的冲突或冲突被调匀;心平气和,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等不良情绪反应等。
中国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词来形容这一心理调节过程,离不开我们“阴阳对立、福祸转换”的遗传“文化基因”。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时,很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可以说,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个必然。实际上,心理学中的“内向”“外向”的概念即含有阴阳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读了老子《道德经》之后创造的。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是什么关系?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社会及个体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另外,心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绝非千篇一律。心理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僵死的。心理健康就是不断向良好心理特征变化的过程,是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达到的一种良好状态。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把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调适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过程的终点和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虽是重要标志,但如果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健康,那么你就走入了误区。通常人们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平衡与适应,并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但这两种理解都不能说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例如,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由于不会有挫折感、不会有冲突,其内心一般颇为平衡,但能说他心理健康吗?再比如,今日社会上到处都是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的人,实在不能说他们心理健康。实质上,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什么是心理失衡?
在心理学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谐而处于理念、情感和行为的冲突状态。其实,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理是处于失衡状态的。在不同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为不分是非地逆反和抵触、不问对象地疯狂报复、不遗余力地谩骂攻击等,有的人则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等,从否定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还有的人心理失衡,为求得内心的宁静,无论什么问题都无原则地顺应别人,以致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庸人性格。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很多,因人而异,非常复杂。愿望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受不了挫折、适应不了环境、恶疾缠身等等,都是心理失衡的诱因。心理学研究认为,种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两类:外界压力,为客观原因;心理调控失败,为主观原因。
外界压力主要是生活压力,对于我们中国人尤其复杂繁重。我国学者通过对1000多名各种行业人士的调查统计,编制了《中国人生活事件量表》,其中每项事件都赋予了压力分数。
该表表述了中国人生活压力事件总体的、共同的特征。当然,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对表中项目及分数进行适当调整后,该表仍是适用的。
根据下表列出的事件,不妨把自己的近期状况对照一下,可以认识自己目前的心理压力状况,以及时把握调控心理失衡的时机。怎样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但会造成人心理上的病变,还可能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怎样解除心理失衡呢?
1.遗忘不快法
如果我们终日生活在对往事痛苦的回忆中,心情就会越发忧郁,对现实就越发不满,心理就更加不平衡。如果忘却那些琐碎之事,就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安慰;忘掉心中的不快,就能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激发出新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遗忘不快。
2.自我解嘲法
所谓自嘲法,就是当遇到令自己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或突发事件时,不要逃之夭夭,也不要手足无措,更不要埋怨他人,要自我解嘲、缓和气氛、避免冲突。自我解嘲法是一种自我调侃、自我贬抑的方法。
3.泪流满面法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科学研究却发现,强忍泪水容易造成情绪压抑,而痛快地流泪则可以减轻乃至消除情绪压抑。因此,为了使自己心理平衡,我们应当放弃有泪不轻弹的传统戒条,让自己因情绪冲动、波动而哭泣,不必为哭泣而难为情。
4.聊天转移法
研究发现,找个人聊聊天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闲聊可以缓解紧张、消除隔膜,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很快平静下来,能营造被劝说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劝说的顺利进行。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闲聊了:电视上有“闲话俱乐部”,报纸上有“闲话专栏”,“闲话”书籍也在满大街地卖。
5.激励法
要走出心理失衡,最好的办法是给自己一个激励,即给自己确立一个追求的目标,并付诸行动。采用激励法时,首先目标要确立得适宜,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太高的目标会使心灵受挫折而变得垂头丧气;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不能给内心带来喜悦。保持心理平衡的秘诀是什么?
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保持心理平衡有以下几个秘诀:
1.不要斤斤计较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斤斤计较,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俗话说“将心比心”,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2.适当让步
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3.对自己不要太苛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可是并不一定合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寡欢,实为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
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4.知足常乐
有时候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荣辱不惊、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心理平衡。
5.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很多人便容易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6.暂离困境
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7.对人友好
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也就变得平静。
8.找人倾诉烦恼
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苦闷,不利于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9.积极娱乐
积极、适当的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知识,获得乐趣。
10.帮助别人做事“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附:测试一:心理是否衰老的自我测定
国内外众多心理专家通过对各种心理现象的归纳总结,提出三种自测心理是否衰老的方法,你不妨试一试。
1.第一种方法
以下列出的15种现象中,如果你具有13~15种,则为心理极度衰老;具有10~12种,为心理很衰老;具有7~9种,为心理比较衰老;具有4~6种,为心理有点衰老;仅具有3种以下,为心理基本无衰老。
[1]老是记不住最近的事。
[2]总是不自觉地提及过去的事。
[3]对过去的生活总是后悔。
[4]如有急事在身,总感到心情焦急。
[5]事事总好以我为主,以关心自己为重。
[6]对眼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感到无所谓。
[7]愿意自己一个人生活。
[8]很难接受新事物。
[9]不喜欢接触陌生人。
[10]对社会的变化感到不安。
[11]很关心自己的健康。
[12]总是固执己见。
[13]很喜欢讲自己过去的本领和功劳。
[14]喜欢收藏东西。
[15]对噪音十分烦恼。
2.第二种方法
以下列出30种心理现象,请你逐个对照:如果具有了其中的26~30种,为心理极度衰老;具有21~25种为心理很衰老;具有16~20种为心理比较衰老;具有11~15种为心理有点衰老;只有10种以下为心理基本无衰老。
[1]害怕外出。
[2]没有一个年轻的朋友。
[3]别人和你说话非得凑在耳边大声讲才行。
[4]不喜欢看报刊的“智力园地”这类内容。
[5]不能一下说出“水”的五种用途。
[6]不能一下顺背7位数或倒背5位数。
[7]做事情不能坚持到底。
[8]看小说中有关爱情的描写一跳而过。
[9]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10]即使戴了眼镜也看不清东西。
[11]在两分钟内不能从100开始连续减7直至减到2、
[12]不能想象出天上的云块像什么。
[13]常常和别人吵架。
[14]吃任何东西都感到味道不好。
[15]不想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16]常常把一张立体图看成平面图。
[17]不喜欢下棋等要动脑子的消遣。
[18]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
[19]以前的许多兴趣爱好现在都没有了。
[20]记不清今天是几号,也记不清今天是星期几。
[21]钱几乎都花在吃的方面。
[22]老是回顾过去。
[23]常常无缘无故地生闷气。
[24]不喜欢听纯粹的音乐。
[25]看了书、电影、戏剧后,回忆不起来它们的内容。
[26]别人的劝告一点也听不进。
[27]常常看错东西或听错话。
[28]走路离不开拐杖。
[29]对未来没有计划和安排。
[30]喜欢反复讲一件事。
3.第三种方法
以下列出20种心理现象,如果你具有其中的17~20种,为极度心理衰老;具有13~16种,为心理很衰老;具有9~12种,为心理比较衰老;具有5~8种,为心理有点衰老;仅具有4种以下为心理基本无衰老。
[1]别人稍有冒犯就火冒三丈。
[2]别人做错事,自己也会感到不安。
[3]有时感到生不如死。
[4]脾气暴躁,焦虑不安。
[5]别人请求帮助时,会感到不耐烦。
[6]经常会感到坐立不安,情绪紧张。
[7]看见生人手足无措。
[8]一点不能宽容别人,甚至对自己的亲友也如此。
[9]感情容易冲动。
[10]曾进过精神病医院。
[11]经常感到胆怯和害怕。
[12]在别人家吃饭会感到别扭和不愉快。
[13]不听别人的劝告,一味地干某一些事或想某一些事。
[14]没有熟人在身边会感到恐惧不安。
[15]总是愁眉不展,忧心忡忡。
[16]常常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
[17]经常独自哭泣。
[18]紧张时会头脑糊涂。
[19]会无缘无故地想念不熟悉的人。
[20]总希望别人和自己闲聊。测试二:心理健康测试
别人和自己闲聊。
下面的测验,对你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自我指导具有参考意义,请仔细阅读每一个问题,在你认为“没有”的题目上记0分,在你认为“有时”的题目上记1分,在“经常”的题目上记2分。
1.上床之后很难入眠,就算睡着了,也是浅睡,总是做梦。
2.心情经常焦躁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健忘。
3.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觉得很烦,没什么劲头。
4.觉得和别人见面或交际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5.经常在意自己是不是有缺陷,如“身上发出狐臭”“有口臭”等。
6.某个观念一旦扎根脑中,便很难加以更改。
7.总是觉得自己做了些见不得人的事,或是犯了什么罪。
8.总是挂虑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想摆脱又无法控制。
9.经常害怕留给别人不好的印象,或是在人前害臊。
10.一紧张就出冷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颤抖。
11.害怕高的地方,宽的地方,上了锁的小房间,电梯、隧洞、人群等。
12.恐惧动物、交通工具、尖尖的物体。
13.不断地意识到有人在监视自己,或说自己坏话。
14.曾觉得有人想加害于自己,或是阴谋陷害自己。
15.上楼梯时一定要上两阶,否则就觉得不安心,或有些类似的情形。
16.上街时不自觉地数电线杆,或汽车牌照,并成为一种习惯。
17.每天从早起床到晚就寝,把所有过程都像仪式那样照顺序来完成,否则就不安心。
18.一天非得洗上很多次手,总怕什么都不干净。
19.在寂静的重要场合时,有大喊大叫的冲动,或其他与此类似的情形。
20.站在大楼顶上、悬崖边时,觉得头晕目眩。
21.碰到为难的场合时,会发生想吐、拉肚子、头痛、发热等症状。
22.白天突然觉得很想睡,而且无法抗拒地沉沉睡去。
23.经常担心自己在工作上会产生令人困扰的征候。
24.非常注意自己的心脏跳动声音及呼吸,并为此失眠。
25.曾经觉得自己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似的,呼吸困难或好像昏倒了。
26.有幻想自己“碰到灾难”或“遭遇不幸”的倾向。
27.总是怀疑自己心脏坏了,脑子坏了,得了癌症或不治之症。
28.反复进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没问题,仍不放心。
29.不自主地生气,自己也觉得不对,但无法克制。
30.认为自己没用了,只会给周围的人添麻烦,就算活下去也没什么意义。
分析
0~5分,请放心吧!你拥有一个极为健康的心理。
6~13分,还是属于健康领域中的,但不算真正的健康。
14~25分,你在精神上太疲惫了,建议你找心理医生进行适当处理。
26~60分,你的状况呈现危险信号,你可能患上了神经症,应找精神卫生医生进行心理和药物治疗。
生活篇
第10章 男人与女人——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
一位男性谈到他为什么不愿移民美国时说:“我有几个移民美国、加拿大的朋友,他们给我来信说,觉得很难融入当地的文化习俗。我的一个哥们儿在国外近十年,还只喜欢看中文的书和报纸,并不是他不懂得英文,也不是他要保持龙的精神,而是他品尝不到洋文化的乐趣。”有一位学心理学的女士,和丈夫移民加拿大,不到两个月,丈夫就遛回了北京,说是离不了那盖碗茶,舍不得那方块字,其实是难以忍受那种“文化休克”的孤寂。那位女士,却约了别人的太太,结伴驾车周游加国东西海岸,一会儿是温哥华维多利亚的海滨,一会儿是多伦多安大略湖,其乐融融。看完以上故事,也许你会觉得男人对于异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排斥,而女性看起来更易于放弃和创新,更易于包容和接纳。
一位女性谈到她的经历:“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爱护你的妻子》的好文章,下载给先生看。却不料先生不屑一顾,说谁愿意看这样的无聊文章。”日常生活中,男人和女人在各方面存在着不同:他们的沟通方式不同;他们的想法和感觉不同;他们的认知和反应不同,就像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男人为何总是很慷慨?
男人假若到菜市场去买菜,绝不会因为菜贩子的短斤少两而和人家争论不休;你若是到餐馆去打探一下服务员小姐手中的小费出自何人,她们必定异口同声地说是“男宾”;你若加班到深夜,敲醒沉睡的某男士向他要香烟抽,他在睡眼惺忪中也会摸出一盒烟扔给你叫你“全拿走抽吧”。总结以上几条,男人慷慨大方的共同点不外乎有二:一是为了面子;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
男人的交际圈一般比女人大,男人的交际方式也比女人多得多,男人和同性的沟通比女人容易得多,男人的生活和休闲的内容也比女人丰富。所有这些,都注定了男人一天中总要花出一定的时间来搞社交。要搞社交,当然免不了要消费。对于女人来说,为了搞社交而要花一笔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这是不在家庭收支预算之列的。男人就不同了,在男人心目中,能够请到朋友吃饭或娱乐消费是一件荣幸的事情。为了这种荣幸,适度的慷慨大方显然是必要的。在女人面前,男人的慷慨大方可以消除对方的拘谨心理;在老人面前,男人的慷慨大方可以使对方寻回自己的价值;在孩子面前,男人的慷慨大方可以使孩子增加对你的信赖;在朋友面前,男人的慷慨大方可以赢得朋友们的称道。男人为什么会比较固执和矜持?
男人在社交上的固执和矜持,有时看起来很怪。要和他聊天,你简直找不到可交流的语言信息。心理学认为,男人更需要社交中的安全感,更需要一种人格面具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男人的固执和矜持常常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自我疆界,不容冒犯。心理学认为,男人比女人需要更清晰的自我疆界,因而也就更容易感受到被冒犯。压抑是一种缩小自我疆界的折中办法,但压抑使男人失去优化自己的心境和情绪的能力。
二是不能与不同观念和平共处。男人的内心深层对异种文化有一种天然的排斥,这可能来源于我们精神文化中的闭关传统,女性看起来更易于放弃和创新,更易于包容和接纳,而男人对一些新观念缺乏感知和积极的认同。某位男士特别排斥化妆,他说他不能容忍一点点虚假的东西,素面朝天才是真正的美丽。这样的话听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却很偏颇,其实代表着内心对新潮的不认同。
三是习惯于对情感说NO。情感上的开放性,不是指男人情感方式的外露或含蓄、感情张弛的快慢节奏和情感持续的长短,而是指对自我或他人情感的认同态度。男人在表明自己的性态度时,有明显的自我批判色彩,他们在深层次中不能接纳自己在性爱中的非理性。而女性能自如地把那些成熟或不成熟的感觉都说出来,求得与相爱的人共鸣和分享。男人说爱的暧昧在电视剧《过把瘾》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杜梅渴望方言的一个‘爱’字,但方言是刀架在脖子上都不肯说的,说了就仿佛不爷们儿。照方言的话说,不是不爱你,是因为这个字说出来就很俗。”弄清楚了男人固执和矜持的原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慢慢改变那些错误的观念。男人心目中为何工作最重要?
有一份调查报告指出,75%的被采访男性说他们生命中工作最重要,75%的被采访女性认为她们的生命中家庭最重要。只要是男人,无不把工作看成他生命中的主心骨。男人需要工作,并将工作视作绝对的真理。如果一个男人找到了工作,他就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已经负起了责任;如果一个男人找不到工作,则被认为是窝囊废一个。是男人,就必须工作。男人如此要求自己,女人也如此要求男人。
在男人那里,工作不只是养家糊口,它代表着他的尊严,成了身份的代名词。而且,工作越是重要,身份就越是显赫。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多的男人拿职业来衡量自己也衡量别人的原因。
因为男人心里都明白,平凡的工作人人都能干,而且都能干好,但是大事业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只有头脑聪明、工作真正投注心力的人才有能力去问鼎大事业。男人天生的独立性、攻击性、冒险性、支配性,使他们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带入工作。
法国作家巴斯塔曾说:“男人时常动情,恰似蜻蜓点水;女人一有爱恋,便是一往情深。”
冰心曾说:“男人和女人心里所了解的爱情,根本就不一样……男人活着是为事业——天晓得他说的是事业还是职业!女人活着才为着爱情,女人为爱情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女人易于将此人生观的差异,视为她们爱男人胜于爱自己的证明。而事实是,如果男人不能在工作中肯定自己,他又哪有精神去关心女性?
如果生活中的男人在工作上不顺心,经济压力也很大,那么他在情绪上绝对不会对身边的人有裨益,他的精神、精力及注意力,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完全集中在他对工作的不愉快上。如果他不能感觉到一丝的成就感,要他完全宽心,实在比登天还难。并不是男人不关心心爱的女人,他也未必只关心他的工作,应该说他的工作对他的影响力很大,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远大于同女人的关系。男人碰到职业疲劳怎么办?
30岁的罗刚,在一家高科技公司担任销售部经理已经4年了。当初,公司销售业绩不佳,罗刚主动请缨,从技术部门来到了销售部门。经过他的努力奋斗,销售业绩连连上升。但是,罗刚却苦恼起来。他最大的苦恼就是,从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来看,他还是倾向于做技术工作,他不大喜欢生意场上的那套做法。但回去做技术,收入又会下降。第二个苦恼是,在现在的公司前途不大,一些竞争对手在向他招手,但他又担心去了新单位,未必能干得好。第三,这些年的工作,令他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总觉得山穷水尽、心力交瘁。
心理专家认为,像罗刚这样的人已经到了一个“职业疲劳期”,十分有必要做一个“职业体检”。什么是职业体检呢?其实,就是对他的“职业状态”进行一次“把脉”。只不过针对的不是身体,而是“职业心理”。解决职业疲劳期的困境,一是要保护自己的职业心理,因为职业心理容易磨损。很少有谁在开始一份新工作的时候,不想做一番事业的,但是渐渐地我们就会发现,有的人倦怠了。我们的职业心态在工作中逐渐被磨损、破坏。心理专家提出,工作时,兴趣只是一方面,还需要相应的能力做支撑,要善于保护自己的职业心态,及时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二是要对职业有规划。许多人虽然干了很长时间的工作,但仍然不知道适合做什么,对前途感到迷惘。专家指出,走上职业道路,就等于走上了一条连环衔接的道路。今天的努力将成为明日的积累,今日的成绩将成为明天的起点,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十分重要。频繁地换工作、换领域,对职业成长是不利的。三是迷惘时不妨求助职业体检。在日常的工作中,许多男性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职业倦怠。有的觉得没有受到重用,有的觉得事业前景模糊,有的觉得不能托付终生,有的觉得待遇不公,有的觉得不喜欢某种企业文化,有的过度疲劳、得不到休息,不一而足。他们都可以去做一做职业体检,看看自己的主要问题出在哪儿,应该怎么办。男人喜欢跟什么样的女孩聊天?
这问题很深,但凡漂亮的“美眉”,男人都爱主动搭讪。但是,凡事得讲求个长期效应,什么样的女孩能使男人在聊完一次后,还想接着再聊,回了家魂牵梦绕、一个劲儿就想跟她说话,主动打电话长聊?说男人是理性动物,然而大部分男人实际上都喜欢一边嗅着幽幽的花香,一边展开漫无边际的想象。男人喜欢阳光,男人崇尚梦想。在和女人聊天的过程中,男人会很在意对方身上的味道,因为有很多人都是通过体味去记住一个人的。也许分开的日子久了,会忘了对方的样子,但他肯定不会忘了对方身上那股淡淡的香水味儿。由此可见,男人喜欢和带着香味儿的女人聊天。
男人喜欢有幽默感的女人,期待着能在某个不可期待的环境中遇到一个使自己开怀大笑的女子,在聊天的过程中,笑声能让人忘却烦恼。话题选得好,应答得够巧妙,很容易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在电影《暗夜追踪》里,那帅呆了的孤胆杀手在聚会上瞎转悠一晚上,终于找着一个看上去有点艺术气质的女士,欣喜之下,乃对谈雕塑艺术,越说越不对,闹了半天两人都属于艺盲,除了知道人家是用泥巴做原料之外,别的一概不知。女士解释道,之所以聊到这个话题,纯属自己拿自己开涮,在芸芸众生中找一点高贵的本钱而已。相视微笑之后,顿生了相约周末的意向,于是开始了这个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从中可以看出,无论你是否真有学识、有内涵,只要够坦诚、够勇敢,能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解除因知识不够而产生的尴尬,同样可以吸引男性。
男人喜欢有哲理、会分析并且在看穿一切的同时还能略带娇羞的女人。看上去太纯,男人会觉得那是装的,看上去太贫太痞,那会让他们失去安全感。这里面有个把握尺度的技巧。一般来说,在聚会上,只有那些不高声喧哗、不忸怩作态、不故作高深的女人才有可能成为男士眼中的焦点。如何看包识男人?
你曾留意过男人的包吗?选择什么样的包,跟男人的性格有关,并透露出他们内心复杂而隐秘的情绪。
·侧背包的男人,有条理、整洁而且生活充满目标,他不大在乎别人的看法。
·腋夹包的男人,他真是标新立异的楷模,其实他只是想赶一下时髦而已。
·挎腰包的男人,这副“工友”装束其实倒真蛮实用的,什么杂七杂八的玩意儿都能塞进去,还有你随身不可少的家当。用这种包包的男人,绝对是实用主义者,也许还有亲美情结,因为没有什么包比这种腰包更“美国”了!
·提手提包的男人,有追求成熟和赶时髦的欲望,但又不想过火,所以他们提包的时候,尽量让包远离自己的身体,搞得好像连自己都不知道要这个玩意干嘛似的。
·背运动包的男人,学生时代的男人背个运动包在校园里晃来晃去,显得很有朝气。成年男人背着运动包上街,也许是因为他还有校园情结,也许是他非常在乎自己的男子气,决不肯向流行妥协。这样的人多少有点固执。
·用袋中包的男人,把不敢背出去的漂亮包包放在袋子里,这是所有男人包中最理想的上街伴侣。因为这会给人一种你根本没有背、带、提、夹或是拿包包的感觉。不明就里的路人恐怕还会以为,你是买了不合用的包,正要去百货公司退货呢。用袋中包的男人,既要面子又不肯委屈了自己。他们的优点是做事不怕麻烦。如何从吸烟习惯看男人?
虽然吸烟是很不健康的喜好,但是很多男人都吸烟。有的男人吸烟时优雅潇洒,有的人却恰恰相反。男人吸烟时的姿态除了可以反映出他的个人修养,还可以透视出他的内心特点。仔细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他吸烟时有哪一种习惯?
·香烟夹在中指及食指根处。这类男人没有怜香惜玉之心,最怕被人烦或是被感情缚住。他不喜欢娇弱的女性,而外向、好动、性格爽朗干脆的年轻女孩最能令他动心。
·拇指及食指拿烟的男人。喜新厌旧是他们的特性。一般来说,吃饭坐车都要讲究仪态的优雅女士不合他脾胃,而不拘小节并且有点淘气的女孩才是他的最爱。
·食指及中指中部轻轻夹住香烟,抽时拇指顶下巴。这类男人沉默寡言,爱用眼神及身体语言表达情感。他最怕叽里呱啦的女人,喜欢有双漂亮眼睛、身材瘦长的女性。
·一边吸烟一边工作或看书。这种人处事谨慎,一夜情永远不会发生在他身上。由于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弱,所以他比较欣赏能干、较他年长的女性。
·用鼻或嘴角喷出烟雾。这种人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渴望生活和身边的人时常变化。他渴求的女人身材一定要好。
·食指及中指指头夹烟的男人。理性的好男人,做事有规有矩,家庭观念很强。他欣赏有才干、温柔、贞洁、贤淑的女性。
·熄灭香烟时将烟拗弯。这个男人很有男子气概,朋友很多。由于他自己很善于言谈,所以选择伴侣时会选择沉静、踏实的类型。
·烟蒂吸剩下很短,随意放在烟灰缸里。这是个有始有终、不胡乱花费的男人。由于他很憎恨生活受到别人干涉,所以占有欲强、话多的女人不适合他,智慧型的女性才是他的最爱。
·烟蒂整洁地摆放在烟灰缸里。这是个规规矩矩、很注重细节的人,而且是个理财能手。他不会喜欢一个不拘小节的女人,他要求的是一个心思缜密、注重整洁的爱人。为什么女人希望自己永远年轻漂亮?
女人怕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容貌不佳的女人会为了这样的瑕疵而终生遗憾!生活中,许多女性都有怕丑的心理,都喜欢别人说自己漂亮。近几年,到各大医院整容科室做整容手术的女性越来越多,有的女性做完了一次不满意,反复做好几次,还总是嫌自己不够漂亮。更令人吃惊的是,每年寒暑假,还有女中学生被家长带着去做双眼皮。
女性怕丑是对自我真正价值或者核心价值的错误判断,因为它将女性的价值锁定在外表上。一直以来,过分强调女性的外表美是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价值标准,对女性是不公平的,但女人为了适应社会,又不得不将社会的价值标准内化为自我的价值标准。女人爱美是本能吗?
大量考古学上的研究发现表明,即使在原始社会的人类遗迹中也发现了女性爱美的证据:大量的装饰品被证明是女性使用的,而很少有男性使用的装饰品。那么,女性爱美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需要吗?
正如动物界雄性大多比雌性更美丽、更雄壮一样,在人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现象,或许有生物学上的解释。在父系氏族社会,男人成为生产的主劳力,生产有了更多剩余,女性逐渐成为附属,自然会追求美观、传宗接代等附属特性。直到现在,人类社会也未摆脱父系社会的影子。
美丽是女人人生灿烂的开始,是她们不能回避的一个确立自我品性气质的敏感问题。谈到形象,现代女性都特别敏感,不愿做一个漂亮女性的恐怕是“稀有动物”。事实上,每一位懂得生活滋味的女人,常常用香水飘洒人生、用口红点缀情绪、用发型打扮自豪、用服饰美化感觉,这说明女人对自我形象设计最为关爱。她们在自我形象设计方面消耗的智慧、使用的技巧、花费的财物都是无可非议的,都是正常的,因为女人天生喜欢美丽,喜欢别人夸她是“漂亮天使”。
应该讲,对自我形象的重视,是现代女性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也是她们懂得享受生活、展示自我魅力的一种时尚和需要。这就要求,现代女性在自我形象方面下工夫,把“形象”当做一种社会交往的资本,无论从外表,还是从内心世界都能有一种个性化的风韵洋溢出来,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气质。如果把上帝赋予自己的享受美丽的权利扔在一边,不管不问,将是一种浪费和遗憾。如何看鞋识女人?
·穿尖头鞋的女人。女人穿着尖头鞋招摇过市、漫步于大庭广众时,就像唐吉诃德手中挥舞的一把剑,在向一种原有的、传统的社会生活规范发出挑战。它试图证明,现代的女人比起她们的前辈,更勇敢、更直白、更坦率、更开放,更无所顾忌、敢作敢为。因此,这种尖尖的鞋头,象征着她们的野心、进攻性、征服欲、占有感,以及一往无前的精神。所以穿着尖头鞋的女人,不仅时尚、漂亮、新潮,更主要的是在她们的潜意识中,她们认为自己是这个时代的主角。她们不但要摆布自己的命运,还希望控制住男人的脉搏,当男人们面对着像利剑一样的女人鞋尖时,唯一的出路大概只有退却和投降。
·穿拖鞋的女人。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虽然人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但有一点却是惊人的一致,就是把脚看作人体中最具有性意味的器官,特别是女人的玉足,按照传统观念是人的隐私,一般是秘不示人的。在古代如果偷看女人的脚,会被视为一件极其下流肮脏的事,更不用说摸女人的脚。现代女人两只拖鞋天足一双,少遮少掩登堂入室,正是女性盛行身体裸露的一种象征。它既展示了女人的魅力,又诱惑了男人。所以喜欢穿拖鞋外出的女人,大多有着一种暴露性感、释放美丽、被人欣赏的冲动。她们自信、轻松、随意、散漫、我行我素、较少约束,唯一的生活标准就是舒适自由。由于脚是性器官的象征,因而女人面对一个男人时,倘若随意脱鞋、露出足踝,甚至用脚与异性的身体发生接触,这是她向男人发出的一个非常强烈的性信号。
·穿高跟鞋的女人。现在不论是荧屏、T型舞台,人们看到最多的是穿高跟鞋的女人。鞋跟的升高可以使女人身体修长、婷婷玉立、挺胸翘臀、曲线突出、凹凸有致,变得风情万种。高跟鞋从16世纪第一次在法国宫廷现身至今,尽管医学专家再三呼吁鞋跟过高不利健康,但女人们仍旧乐此不疲,没有哪位愿意放弃自己脚下那能让女人化腐朽为神奇的几厘米。
女人穿高跟鞋,还有一个重要的效用就是增强女人的平衡功能,因而穿的鞋跟越高、鞋跟越细,甚至可在小小的圆桌跳起“伦巴、探戈”的女人,多数是社交场上的高手,公共关系的专家。特别是那些喜欢将高跟鞋与系踝带连在一起的女人,常常会让男人在不知不觉中为她们的性感所征服,糊里糊涂地走进她早已设好的陷阱罗网。如何看包识女人?
·混杂型提包
在这种类型的提包里,即使是最常用的物品,也会被放置在提包的最底下。当提包主人欲取出一包面纸或者只是想找一本电话簿时,就得把提包里的东西全部掏出来不可。这种提包的主人奉凡事都“无所谓”的态度为日常生活的标准。一般来说,她们待人殷勤热情,对区区小事从不斤斤计较。但由于过分随便或者无所谓,她们也常常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譬如答应人家的事没办等等。这种类型的女人容易与人打成一片,相处融洽。
·整齐型提包
这种提包与上述的混杂型提包正好相反,任何需要的东西,总是触手可及。持这种提包的女人,一般都有强烈的上进心,办事可靠,品行端正,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一般而言,她们的自信心很强,并富有组织才能,是不可多得的工作好伙伴。
·收集型提包
在这种提包里,有过期的电影票、皱巴巴的挂号单、广告单、信件、照片……整个提包仿佛回忆的集合场,随手一拿都是一段过去。有这种把所有可能具有某种意义的私人物品都塞在一个大皮包内之习惯的女性大多富于幻想,缺少条理,也不太善于处理各种生活上的琐事。在一般人眼中,她们看起来可能有点迷糊。不过,她们也明白自己的缺点,所以也都只买大型的提包。
·全面型提包
这类提包中应有尽有,诸如备用眼镜、保健药盒、指甲剪、针线包等等。不管要什么,它的主人都能如变魔术一般地从中取出。持有这种提包的女人善于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并且很能持家,心地也比较善良。
·公事型提包
提包里经常装有各种笔记本,还有各种面值的邮票、信封、厚厚的记事簿、专业杂志、当天的报纸,并且肯定还有一枝以上的笔。持有这种类型提包的女人,尽管性格各异,但她们有一个相同之处,即自信和缺乏幽默感,对许多事情的看法过于简单幼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女人如何克服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障碍?
女人参加社交,不可能只是与同性来往。所以,谈论女人参加社交,不能不包括男女之间的交往。有的女人本身惧怕和异性接触,这是影响男女交往的主观因素。产生这种现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落后的社会习俗、残存的礼教观念等,但从内因来说,归结起来,无非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原因。生理方面,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特征日益明显,这样女孩子和男孩子相处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与异性的接触就不像小时候那样随便自然了。心理上的男女界限,使其在异性交往中不同程度地产生紧张感。
克服这种现象的办法之一,是端正对男女交往的认识。在我们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里,女人可以自主自立,也可以自由地与他人交往,包括与异性交往。如果男女虽然在一起工作,却老死不相往来,那又怎么能正常地进行工作呢?男女之间的同事关系、工作关系是正常的,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男女交往也是大量的、普遍的,而且完全是健康的、有益的。除了同事关系,还有同学关系、朋友关系、邻居关系等等。
办法之二是尽力扩大男女接触的机会。一个人对一个不熟悉的东西,容易产生种种误解,甚至产生神秘感或畏惧感;只有多接触它,熟悉了,了解了,才能消除误解,将神秘或畏惧感变成亲近感。与异性交往,首先是要自觉消除接触异性时的紧张心理,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开展正常的社交活动。为了有个锻炼的过程,也可先和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男性扩大交往,像男同学、男同事等。和这些异性接触多了,交往广了,就会逐步消除接触异性时的紧张心理,和别的异性交往也会逐渐习以为常,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男女之间开展正常的社交活动了。
文件目录
/bk41.net共享/心理学常识1000问
| ├──心理学常识1000问 你的第一本心理学常识书 超值金版,牧之编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_13009822.pdf 51.0MB
| ├──心理学常识1000问(超值金版) (家庭珍藏经典畅销书系)_牧之_.epub 1.0MB
暂无评论内容